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人物 | 赴美任教的清华老教授去世,1400万遗产被“曝光”,背后故事却令人泪目…

儿女双全,他却匿名把毕生积蓄捐给素不相识的学子。

他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却过着清贫的生活,肺癌晚期,他却毅然决定接受保守治疗,捐出全部积蓄,圆更多孩子的求学梦。

他是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教师节刚过,也许我们应该致敬和铭记的老师有很多,但赵家和,绝对是其中最值得我们献上敬意、也最不该被我们遗忘的一个……

如果你在美国高校做着薪酬不菲的客座教授,你会不会连几个水果都不舍得买?如果你在一线城市为知名大公司做顾问,年薪可观,你会不会自带铺盖卷住在廉价民房里?如果你的账户里有1000多万,当你得了绝症,会不会不舍得用500块钱一片的进口药?换作任何一个普通人,恐怕都会一连回答三个“不会”。可对于清华教授赵家和来说,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还用一生时光去兑现。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

所有他的故事,原本充满着误解、遗憾与悲伤。曾经的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小气”、“抠门”、“能挣钱却不懂花钱”,他积累的千万财产让人眼红,财富的去向也常常引起好奇。可直到他去世四年后,一个惊天“秘密”才浮出水面:他一生的积蓄,悉数都用来捐资助学。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一个金钱至上、理想匮乏的时代,他的举动几乎让所有人震撼,也引起了种种争议。他是不是有点傻?明明可以把积蓄留给自己的一双儿女,何必去帮那些素不相识的穷孩子?不为了自己和家人着想,他到底图什么?是啊,这位清华老教授到底图什么呢?

他的信念很简单:“君子自安,虽居陋室,自谙芬芳。” 他不在意物质享乐也不在意外人看法,只要做的是自认为正确的事,他就心安。“抠门”到极致的清华教书匠1934年,赵家和出生在清华一个书香世家。

赵家和的父亲,是当时国立清华大学的法学系主任。自幼年开始,他就受到清华园内求知气氛的感染,又在那个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深深体尝到时局动荡、辗转迁徙的辛酸。自小,赵家和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性,少年时代目睹西南联大师生追求进步、奋起抗争的历程,也让他对教育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自动草稿

幼年时期的赵家和(图片来源于网络)1955年,赵家和以优异成绩从清华无线电系毕业,并如愿地留在了清华园内,成为一名传授知识的教师,这一教,就是数十载。他热爱着这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最高兴的时候,就是讲一个问题,别人听懂了。”

自动草稿

赵家和在课堂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教书育人带给他充实与满足,也带来一份难能可贵的质朴与纯粹。他从不在乎名利,只要是需要他的地方,他就愿意去“开荒垦地”。1977年负责筹建电化教育中心,1979年被调到科研处搞管理,1985年又被要求负责清华首个非理工科学院——经管学院的筹建。三次转行,放弃的都是辛苦耕耘多年的领域,转而面临陌生且未知的全新世界。他不畏难,只要是学校需要、对学生有益,他就乐意去干。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无私无欲,所有美好的词汇都可以在他身上堆砌。可人们很快发现赵家和有一个突出的“缺点”——过于“抠门”。他这辈子,只有这么几件“行头”——4件西服以及8件领口和袖口磨得起毛的衬衣。

从工作到结婚再到去世,翻来覆去地穿,从没变过。全家人挤在一栋破旧塔楼的70平米房子里,家中唯一没有与时代“脱节”的电器,是学生们“实在看不过去,硬给买来的液晶电视”。1998年,退休后的他与老伴一起赴美生活,一是为了陪女儿读硕士,二是应邀赴美任教。可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却开启了“节俭”新高度。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邀请赵家和来做客座教授的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开出的薪水相当优厚。可即便如此,赵家和却定下“每月100美元生活费”的硬指标。全家人每天吃的,是超市里降价大处理的鸡腿和面包;1美元的化纤毛衣不穿到“破烂”绝不放手;那时中国很少见的美国蛇果深深吸引了妻女的目光,可赵家和愣是一个没买过。

回顾那段“抠门”到不行的日子,赵家和的妻子吴嘉真眼神中透露着回味,却从没有对丈夫的埋怨。不过由于廉价鸡腿吃得太多,回国后,他们好多年都没有再吃鸡肉,“真是吃怕了”。

自动草稿

赵家和、吴嘉真夫妇访问美国高校(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赴美担任客座教授,赵家和还常常被各大企业邀请做战略顾问,开出年薪也是一个比一个高。可在他赴深圳工作的过程中,赵家和却带上了自己的全套用品,租住在几百块一个月的民房里,像打工仔,怎么看都不像教授。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清华任教、赴美讲学、给大企业当顾问,生活又“抠门”,多年以来,赵家和其实攒下了不少钱,可他却依旧安心过着朴素节俭的日子。有人以为赵家和是要拿这笔钱给家人改善生活,可老伴吴嘉真还总是穿着结婚时买的那件呢子大衣,女儿要在美国买房付首付,也是求了几天几夜才向父亲“借”到了两万五千美金。

一辈子挣钱却不花钱,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从20万美元到500万人民币他做出一个决定2001年,赵家和从美国讲学回来后不久,他就联系上了自己以前教过的一个清华学生、当时在做金融投资工作的刘迅。联系他的目的不为了别的,而是有一笔资金要交给他打理。刘迅定睛一看,20万美金!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他虽然知道赵老师素日里节省,却没想过他的“开源节流”能换来这么多钱。

自动草稿

学生刘迅和陈章武做客央视节目《朗读者》刘迅理解赵老师想让财富增值的意图,但赵老师之后的做法,却让他心里有些犯嘀咕。因为赵家和在把钱款交给刘迅后就不太过问了。他似乎没那么在乎收益,也不在乎刘迅具体怎么处理,这种态度反而让学生很有压力。“难道老师是要做个大项目,放长线钓大鱼?牺牲当前的消费品质,获取长足的利益?”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直到2005年,刘迅向赵家和报告,说账户里已经有500多万人民币了。赵家和才略一沉吟,意味深长地说:嗯,是可以做点事了……那一年,70多岁的老教授赵家和做出了一个决定——账户里的所有钱,都用来捐资助学。这个决定刷新了刘迅的“三观”,他常年与钱打交道,下意识地认为钱应该用来生出更多钱,一切向利益看齐。一口气捐掉,确实不多见。自动草稿

学生刘迅做客央视节目《朗读者》但当他得知赵老师做出的准备时,他震撼了。原来,赵家和首先对捐资助学的计划进行了细化研究:从小学到初中,有国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兜底”,不用太操心;考上大学后,还有各种公家的助学贷款可以申请,也可以放心。赵家和认为,最能实现捐款效益最大化的,其实就是在一个孩子的高中时期。那时,他们离大学的门槛已经很近,“就差这一口气”。

对于一个贫学生而言,高中时的一笔捐助很可能就决定了他们到底能不能坚持到高考,并顺利考上大学。教育改变命运,成败在此一举。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为此,赵家和又拖着70高龄的身子,来回奔波在实地考察的路上。他仔细研究并走访贫困高中生的生活环境,精心测算到底多少钱才能够支持一个孩子坚持到高考,不至于辍学。可在这整个过程中,他自己却舍不得包车,只搭乘大巴,几趟下来,骨头简直都要散架。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赵老师的精神与信仰深深打动了刘迅,他决心和少数知情的同学一起,全力支持赵老师的公益大业。2006年,第一笔助学款捐出,江西、吉林、湖北、甘肃……全国各地摇摆在辍学边缘的高中生,开始重新走上求学之路。

2009年,赵家和调整了捐助“策略”,从原来的“四处撒钱”向西部不断集中,重点支持甘肃高中。因为那里,才是最需要帮助的地点。一笔笔款项像雪花一样飞出,赵家和却从来不愿留下自己的姓名。或许在这个清华老教授心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就是真理。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被癌症夺去生命之前他捐出了可以捐出的一切

2015年,一个清秀的甘肃女孩敲开了赵家和的家门,那是刚刚入学的北大新生何丽琼。她羞涩地问吴嘉真,这里是否有位捐资助学的“清华教授”。吴嘉真愣了一愣,将孩子迎进门来,却不自觉地落泪:“他已经走了很久。”何丽琼得知真相后,也失声痛哭起来。她讲述着自己是如何在善款的支撑下念完高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大,又是如何在来到北京后竭力打听,一路顺藤摸瓜找到赵教授的家……然而,她还是来晚了,赵教授已经去世三年。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早在2009年,当助学大计逐步走上正轨,他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情况很不乐观。这几乎是给赵家和下达了“死刑判决令”。得知此事的刘迅愤怒了,他觉得苍天不公,偏偏要让最残忍的事情发生在最善良的人身上。他赶紧回过头去查赵老师的理财账户,在看到足足八位数的款项后,他稍稍放宽了心。“赵老师有钱,可以用最好最贵的治疗方法!”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可刘迅的迫切提议,却被赵家和一口否决。本着“钱要花在刀刃上”的态度,赵家和不顾亲友的劝,执意住进条件一般的校医院。500块一片进口药,他舍不得吃,也从没想过要“倾家荡产”地去延续生命。

赵家和内心坦然,已经活了这么些年头,生老病死,不奇怪。可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小有起色的助学事业,如果他走了,谁来继续接着干呢?

自动草稿

赵家和教授与陈章武(左)的合影思前想后,除了刘迅之外,他最信任的莫过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原党委书记陈章武。表面上陈章武曾在清华做过“官”,人脉广博;可私底下,赵家和与他却有着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2011年3月的一天,仍在与病魔顽强斗争的赵家和找到陈章武,郑重地将自己一生全部的积蓄托付给他——那是一笔高达1409万人民币的巨款,款项的用途,是筹建助学基金会。

陈章武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不仅因为钱财数目之巨,更因一份无私的大爱之心。他明白,拿走这1400多万元,赵老师将不再有钱治病,赵老师的家人也将失去所谓的“遗产”。

自动草稿

陈章武(图片来源于网络)沉重的嘱托化作前行的动力,陈章武承担起了筹建基金会的重任。2012年春天,“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顺利成立,甫一亮相,它就收获了爱心人士的关切。

人们也议论纷纷,猜测着那千万余元的“启动资金”从何而来。按照赵家和的吩咐,陈章武没有透露太多。只是提到,这是“一位罹患癌症的清华退休老教授”的财产与心愿,基金会名称中的“兴华”二字,也暗含他期盼孩子们“振兴中华”之意。

自动草稿

陈章武在兴华基金会活动现场(图片来源于人民网)

基金会的落成让赵家和高兴,但也难免对陈章武有些责怪:“说了让你不要提我的啊,一说患病的清华教授,很多人就知道了。” 埋怨归埋怨,但一想到助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正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赵家和有着说不出的宽慰。有时,他还半开玩笑地说:“能捐的都捐了,就差这幅身子了。” 言下之意,是要在百年之后,将遗体捐出用于医学研究。

自动草稿

赵家和、吴嘉真夫妇在清华的合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丈夫的“抠门”和捐赠,与赵家和携手走过半个世纪的吴嘉真从来都很淡然。2012年5月,两人共度了一个难忘的“金婚”纪念日,赵家和努力“攒足精神”,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在清华园里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相片。

面对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妻子,赵家和不是没有愧疚。他问她,没把财产留给她和孩子,可有怨怼?吴嘉真微笑着握紧丈夫的手,十指交缠之间,抵过千言万语,那是最深切的懂得。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2012年7月,赵家和教授与世长辞。他走得安然,连唇角带着平和的笑意。当初一句“捐献遗体”的玩笑话,最终也成了真。他的遗体被捐献给北京协和医院,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唯一的要求,只是对生平事迹不要过分宣传,他不在意名利虚荣,亦不求他人惦念崇拜。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眉目舒展,仅仅说了一句:“我已经做了我认为最好的安排,求仁求得,了无遗憾。”

“赵家和”,对于不同人来说,有着不同意义。2016年以前,与他不熟悉的人可能只记得他是一位不幸患癌逝世的清华教授,生前抠门又节俭,可拼命省钱,也没见他生活变得富足。

2016年以后,他的助学事业迎来10周年,当倾尽一生捐资助学的故事终于曝光,人们流泪了,2000多名贫困生的命运,也彻底改变。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央视节目《朗读者》

每年深秋,都会有高中时接受资助而免于辍学并顺利考取大学的贫困学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聚集在北京的长青园公墓,在“志愿捐献遗体者”的纪念碑上,从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找到“赵家和”,轻轻诉说自己的感激与想念。

死亡无法将一个伟大的灵魂与尘世彻底隔绝,反而会用不灭的光芒,在世人心中竖起丰碑。大爱无疆。2017年,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上受助贫困生代表齐声朗读

汪国真的《让我怎样感谢你》

感谢已去世多年,从未见过面

却用大爱改变了他们一生的赵家和爷爷

本文由【亚特兰大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精英说,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外新闻小编

关注亚特兰大华人生活网,即时收取美国亚特兰大市华人相关的各类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生活资讯和实用信息。帮助你了解亚城华人社区的各种新闻、活动,提供一个与其他同城华人随时无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