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美国节日季的慈善文化

从感恩节、圣诞节直至元旦,美国又迎来了令人期待的年末节日季,天气的温度与人心的温度形成反差。在这样一个人们尽情享受物质和情感的时节,“慈善”二字时常走进视线,似乎已成为节日季里再自然不过的一环。出入超市、商厦乃至自家公寓楼大堂,除了温暖浓郁的节日装饰,总难免在转角遇见捐赠箱、慈善广告或一位面带灿烂笑容向你送上捐款表格的姑娘;抱着一叠邮件走进家门,除了来自远方的节日问候、商家的促销海报,总难免会打开那么一两封来自各个非营利组织的请求你为他人伸出援手的呼吁信。在这样一个大众尽情享受物质和情感的时节,不少人收获到来自陌生人捐赠的温暖。节日季堪称美国社会慈善文化的“浓缩版”,行善方式和途径各种各样。

捐钱、捐物最实惠,也最主流。

就在去年感恩节前不久,西雅图儿童研究所、华盛顿州立大学法学院和救世军组织分别收到一份节日礼物,来自一个多月前辞世的98岁老人杰克·麦克唐纳。想要在媒体报道中搜寻麦克唐纳先生的信息实在不易。他不是拥有逾700亿美元个人财富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不是拥有逾500亿美元个人资产的“股神”巴菲特,不是聚光灯的宠儿,也不是商贾巨擘或被政坛领袖奉为上宾的名人。在麦克唐纳居住的养老社区,人们大多视他为一位不怎么富裕的老人家,很少言辞,喜好安静。

相片上,暮年的他头发灰白,面色苍白,眼睛有些浑浊。他居住在养老社区内的一个普通老年公寓中,平日里会收集超市优惠券备用,有时穿着肘部破了洞的毛衣就出现在人前,即便已届高龄他仍选择搭乘公交车去华盛顿州立大学参加校友会。有一次,为了图减价的实惠,麦克唐纳一下子买了太多罐冷冻果汁,事后不得不又买了一台冷冻设备来储藏这些果汁。今年7月,他狠狠跌了一跤,被送院治疗。医生告诉他,头部的伤势可能会要了他的命。但就在这样危急的时刻,他仍不忘告诉医生要使用更便宜的非专利药物,“我不想使用那些昂贵的大牌子药物”。

然而,正是这位实在可以用“抠门”来形容的老先生,选择在身故之后将价值1.88亿美元的身家,全部赠与前文提到的那三家机构和组织,由老先生名下基金会每年从收入中提供善款。其中,基金会每年将收入的40%捐给西雅图儿童研究所用于儿科研究——今年是第一年,大约有375万美元。据研究所称,这是美国历来单笔专用于儿科研究的最大捐款。救世军组织收到惊喜后发表声明说,“我们并不认识他,但无疑他认识我们。”当华盛顿州立大学法学院在以麦克唐纳命名的课堂内宣布其捐款数额时,现场师生惊讶地张大了嘴。如学校发言人所说,“这是一个巨大惊喜!”

这当然不是麦克唐纳第一次送给别人惊喜。据亲友介绍,过去数十年中,他曾数百次给出过更小额度的捐赠,也曾匿名向父母曾居住过的加拿大小镇捐过善款。

贯穿全年,尤其在节日季,还有成千上万美国人像麦克唐纳一样,将钱财或实物捐给与自己并不存在血缘关系和利害瓜葛的人或机构。当然,他们常常没有麦克唐纳这般大手笔。比如,在今年11月28日感恩节一早,我的一位朋友走进自己公寓楼的大堂时,“食物银行”设立的箱子已装满邻居们捐赠的食物。我也在10月底就收到大华盛顿地区“食物银行”寄来的贺卡和求捐吁求。捐款额低至15美元,高不过100美元。这家本地纾困助贫组织自1980年起投入服务,平均每天收集和发送50吨食物。

感恩节、圣诞节等合家吃“团圆饭”的节日,更是“食物银行”这类组织每年最忙的时候。组织负责人在贺卡上写道,“您所捐出的每1美元,都会用于为有需要的邻里送上热气腾腾的节日料理。”

 

也有不少好心人“捐”出行动或脑力

去年11月15日,感恩节前两周,一名黑面罩、黑斗篷、黑盔甲的“蝙蝠娃”在旧金山街头披挂上阵,解救“人质”、拆除“爆炸物”、打击“劫匪”。这是美国西海岸湾区慈善组织“许愿”基金会发起的一场爱心行动,携手旧金山市民为“蝙蝠娃”圆梦。

“蝙蝠娃”今年5岁,本名迈尔斯·斯科特,出生18个月后即被确诊罹患白血病,前不久才离开病床,视“蝙蝠侠”为偶像。“蝙蝠娃”惩恶途中,两万市民为他欢呼、鼓掌。美国媒体纷纷报道此事。旧金山市市长李孟贤特意向他致送旧金山“钥匙”。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短视频为他加油。

故事并未就此结束。12月7日,“蝙蝠娃”重装上阵,为慈善组织筹款,以帮助更多孩子完成心愿。此外,斯科特一家也已另建慈善基金,所筹款项用于“许愿”基金会等三家曾给“蝙蝠娃”治疗和圆梦提供过帮助的慈善组织和医疗中心,以此回报社会。

不少普通人未必有着“蝙蝠娃”的身手,但一样为了扬善而身体力行。圣诞节前夕,一些公司或个人会自发参加“秘密圣诞老人”一类活动,帮穷困家庭的孩子圆梦。

记者在芝加哥一家证券公司任职的好友今年就和同事们一起加入这场秘密行动。通过慈善组织牵线搭桥,她收到了小男孩写给“圣诞老人”的信,并按照信上列明的心愿为他挑选了“蜘蛛侠”玩具和飞机模型。和其他“冒牌圣诞老人”一样,她也欣喜地收到了捐助对象所制作的“答谢礼物”——手工制作的圣诞树贺卡。

志愿服务也是美国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公共还是私立,无论博物馆、医院还是慈善组织,为数众多的志愿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便从最“现实”的层面也能看出志愿服务的重要——在美国,高中生申请大学时,参与志愿服务是申请材料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

 

慈善是一种文化

看过好莱坞影片《博物馆之夜》吗?片中上演深夜“全武行”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隶属于由美国联邦政府提供部分资助、有着半官方性质的美国最大博物馆和研究机构集合组织——史密森学会。其旗下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等大部分集中在首都华盛顿,对公众免费开放,除了圣诞节之外几乎全年无休。有意思的是,这个博物馆集合组织来源于一份善心捐赠。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史密森1828年逝世后将财产留给美国政府,用于在美国建立一个用于增进和传播知识的机构,而这位善心人士甚至一辈子都未踏足过美洲大陆。准确地说,史密森只是史密森学会的第一个捐赠者。在他之后,无数个体陆续慷慨捐出善款和收藏品,才促成了今日学会旗下的十余家博物馆。
时至今日,和史密森学会旗下的成员一样,美国各地公立或私立博物馆等公共机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是公众捐赠。比如,当你欣欣然免费观摩了国家档案馆中的《独立宣言》后,可以在出口处随自己意愿向捐款箱里塞上1美元、5美元;当你刚刚折服于黄石国家公园自然奇观时,国家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会在提供入住手续时按惯例问你,愿不愿意捐出1美元用于保护环境?仅以我的个人经历而言,真心不愿说“不”。
为何美国社会能形成慈善文化?我曾和不止一位美国朋友聊起过,答案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有两点不得不说。第一,出于宗教信仰等因素,不少美国人相信自己是社会资源和他人帮助的获益者,因此也有责任回报社会,从而形成全社会较强的公民责任感。第二,捐赠善款可以减税,在客观上为行善提供更多动因,犹如一种现实的催化剂。

本文由【亚特兰大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此篇因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无法注明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小娅认领(或直接在公众号留言),确认后我们会在后续文章作出单独声明。如觉侵权,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多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亚特兰大生活网 管理员

关注北美生活网,即时收取北美海外华人相关的各类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生活资讯和实用信息。帮助你了解海外华人社区的各种新闻、活动,提供一个与其他同城华人随时无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