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言静语 | (上)亚城旅游达人畅游以色列与约旦最强攻略
编者按:亚特兰大生活网新开专栏【舒言静语】作者是资深IT,亚城的旅游达人,热爱读书、美食,这次为大家带来以色列和约旦的游记,绝对值得收藏。
好友提议去以色列和约旦一游,这也是我们非常神往的地方,立刻积极响应。兴奋之余又诚恐诚惶。
自知中东地区历史悠远沉重,情况微妙复杂,如果对那里的民族,宗教,历史知识匮乏,即使有导游讲解也会一头雾水。于是就开始恶补一下这些缺失的知识。找来畅销书Jerusalem: The Biography(中译《耶路撒冷三千年》)的英文版和中文版,想看看哪本容易读。好家伙,那可是一本犹太民族三千年的年鉴啊!读一段英文,全是生词。换成中文,字都认识,却更读不懂。考虑到导游讲英文,就还是看英文吧。硬着头皮读了三个礼拜,好不容易才看到耶稣受难,犹太人被罗马赶出耶路撒冷。中间查了无数生词和相关资料,仍然张冠李戴,年代混乱。在网上翻出一些关于以色列的视频和文章看看,还是觉得百闻不如一见。就一心一意的准备出行了。
准备行程
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行装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夏天以色列和约旦都很热,不用带厚衣服。这是我们携带的行头(一般来说Carry-on小箱子和背包就够了):
- 女士带几件长裙,即方便去圣地也可以挡太阳,照出相也漂亮。带两条质料不滑且薄大的围巾,可以在圣地围住肩肘,也可以遮太阳。带两条薄长裤或七分裤,两三条短裤配衬衫。衬衫尽量多带几件,最好是轻薄透气的。再带一两件薄开衫和夹克衫就差不多了。
- 男士带一两条长裤,否则去圣地时人家会让你套上一条长裙。建议带登山的那种薄质透气的长裤(Columbia,Eddie Bauer或类似牌子)。几件t-shirt,一两件Polo shirt(带领子),两条短裤。
- 去死海的话要带泳衣泳裤和拖鞋(海边石子非常硌脚),女士在下海前最好用裙子或大长衫遮盖泳衣。宽边的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是必需品。
- 舒适又能走路的运动鞋,凉鞋(喜欢的话)和去海边或游泳池的拖鞋。
- 处方药要放在原瓶里。备一些感冒,腹泻,止痛,过敏,晕车药。创可贴,止痒膏,止咳糖等也最好带一点。
- 可以买一些packing cubes将物品分门别类的打包,节省空间也便于寻找。
- 洗漱用品,化妆护肤品等平时旅行必带的物品。蓝牙自拍杆也是很方便的物件。
- 护照。美国公民不需签证。中国公民则要准备好以色列和约旦的签证。出入境时发的小卡片千万保存好。
- 带上Costco或其他不收汇率转换费的信用卡和银行卡,以及几百美元现金,不少地方可以直接用美金的。多准备一些零钱给小费。
其他提示:
- $1美元约3.5以色列谢克尔(shekel),1约旦第纳尔(dinar)约$1.4美金。两个国家的服务(餐馆,旅馆,导游,司机等)都是需要小费的。网上可以查到具体的给法。
- 在以色列你可以请私人导游,但在约旦导游和司机都得经过旅游公司请。我们在约旦的导游是以色列的导游帮着联系的。
- 无论在以色列或者约旦,平时大家衣着都很随便,但要注意各种宗教场所有不同的规定。在穆斯林的清真寺是不可以露肩和膝盖的,女士最好不要露肘,男女不能触碰(不要拉手,勾肩搭背),进基督教堂要脱帽,进犹太人的场所男士要戴帽。一般导游都会提醒。
- 在以色列要避开星期六。这一天是摩西律法制定的安息日。这天车不能开,灶不能升,商店关门,街道空旷无人。以色列人周五、六休息,周日上班。
bookmundi提供的以色列旅游季节表。从中可以看到,六到九月最佳,但是也是最热的时候。去的目的不同,时间也会有别。
经过和导游反复协商(感谢Max的努力),我们把九天的行程安排的紧凑又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因为一起去的六位好友都彼此了解,步调也很容易统一。以下是我们的行程:
第一天,上午落地Tel Aviv(特拉维夫),游Jaffa (雅法)古城和Tel Aviv市。晚上住在Tel Aviv位于地中海边的Harod酒店。
第二天,一大早直奔耶路撒冷的Old City(老城),晚上又回到Harod酒店。
第三天,Caesarea(凯撒利亚),Haifa(海法),Acre(阿卡)旧城,并在Tiberias(大巴列)位于Sea of Galilee(加利利湖)边的Galei Kinereth酒店住宿。
第四天,Kibbutz(基布兹)社区,Capernaum(迦百农),Safed (萨法德),黎巴嫩边境,戈兰高地上的叙利亚边境,过约旦边境到达死海,在死海边的Kempinski(卡宾斯基)酒店住宿。
第五天,Jerash (杰拉什),Amman,晚上又回到Kempinski
第六天, Mount Nebo (尼波山),Madaba(马德巴), 在Petra的The Old Village酒店住宿。
第七天,Petra(佩特拉古城),Wadi Rum(瓦迪伦),Aqaba(亚喀巴),住入红海边上的Kempinski酒店
第八天,过Eilat边境返回以色列,走访了City of David(大卫城),在耶路撒冷市中心附近的Dan Panorama酒店住宿。
第九天,Mount of Olivers(橄榄山),Jericho(耶利哥)约旦河旁洗礼处,Masada国家公园,晚上回美。
怀着对各个民族,宗教信仰的尊敬和对历史实地了解的渴望,我们上路了。由于时间有限,我们还是有一些地方没有去或只是路过一下。又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也不打算事无巨细,印象深刻的地方就多提一些吧。
当地美食
民以食为天。体验当地的美食即是旅行的向往,有时又是顾虑。虽然只是六个人的小团队,我们中还是有几个不吃牛羊肉或芝士的。好在以色列和约旦都有海鲜和丰富的果蔬,我们还是顿顿饱餐,享受了美味佳肴。
犹太人的餐馆很多都有Kosher证书。这意味着要遵守犹太教规:动物要有趾及反刍的(牛羊),水产品必需有鳍有鳞,奶制品和肉是不能同时上桌面等,烹调方式也有一定限制。穆斯林却没有这么严格,他们在没有清真食物时是可以吃Kosher饭的。但是导游Motti说了,如果生存成问题的话,上帝允许有什么吃什么。而且犹太人也不是人人都只吃Kosher食物,他就不是。
在约旦的几天我们的伙食是全包的。早晚在酒店吃自助餐,中午导游带我们去安排好的吃。在以色列我们早饭在酒店吃,也是自助餐,中晚饭则由自己负担,这也给了我们去品尝以色列美食的机会。一般我们入住酒店时就打听好当地有名的餐馆,然后定位去尝试。我们这Tel Aviv的第一个晚上就是在一个酒店附近的海边餐馆吃海鲜。咪爸点了一条著名的圣彼得鱼(St. Peter's Fish,照片中有薯条的那盘). 这道菜的名字是从圣经里来的。当年Peter为耶稣捉了一条鱼,鱼嘴里含着一枚钱币,耶稣用它来付了税。
在以色列,最快捷的午餐就是去吃Hummus。中文网站把Hummus叫鹰嘴泥,可能是它们的主要成分是chick pea的缘故吧。用来蘸Hummus的大饼(pita)总是非常好吃,Hummus也有各种口味供大家选择。导游一开始很热心的向我们介绍午饭后的甜食,后来看我们实在没什么兴趣就只好作罢。
早餐的丰富让我们惊讶。到后来看到个大酒店基本都是这样也就习惯了。我们注意到,餐馆是有Kosher证书的。因为有牛奶芝士,自助餐里的荤菜里只有各种熏鱼,的确没有肉类食物。
这是当地一个非常有名的餐馆,需要提前定位。这家餐馆肯定不是kosher的,因为有虾和鱿鱼,而且烧的非常好吃!
我们在提比利亚还有一段小插曲。Max打听到了一个很好的餐馆,打电话定位时,餐馆人员兴奋地跟他说,克罗地亚的美女总统今晚也来!Max还担心那里会因此而戒严不让我们去,人家说没事的,有你们的桌子。我们被安排在离总统团队很近的地方,一边享受美食,一边目睹女总统的风采和看似松懈的警戒。虽然冲着他们照相也没人管,但是我们还是注意到了站在男士们身后的那个保镖(图2)。就连他,过了一会儿也上了餐桌。我想大家对她在自己国家取得世界杯亚军时的狂喜,和拥抱队员们的场面一定印象深刻吧。
网上照片
这里的自助餐也是非常丰富。因为是在阿拉伯国家,鸡虾鱼肉奶制品样样都有。我们最爱的还是他们的水果和冰淇淋。以色列和约旦的西瓜,桃,李,杏等都很鲜美。
这是我们此行的最后晚餐。坐在耶路撒冷街边,观人流熙攘,看华灯初上,我们为成功的旅行,也为友谊干杯!
以色列辉煌与悲哀
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国度当然不是为了吃喝。我们的心愿是去了解一下以色列及中东地区这片复杂而神秘,自古纷争不断的土地。
二战后联合国投票表决将巴勒斯坦的部分土地划分给犹太人,让他们终于回到了两千年前的家园并建立以色列国。为了能够永久地保留这片他们认为是上帝赐予的土地,以色列建国至今已经经历了至少五次和阿拉伯联军之间的战争并获全胜。这些战争让以色列从中争得更多的土地,也增添了周围阿拉伯国家对它的仇恨,至今联合国都不承认它对这些疆土的拥有。国土内部和阿拉伯少数民族矛盾重重贫富悬殊,和巴勒斯坦界限不明危机四伏。这是怎样一种民族情怀,能使得以色列在腹背受敌,资源匮乏的环境下,成为世界最小的军事强国;国内搞发明创造,领军高科技,将沙漠变绿洲,食品自给自足还出口,甚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已拥有12名诺贝尔奖得主!
以色列所在的这片土地,因与上帝的定约而被犹太人视为的圣地,因耶稣在此受难并复活而被基督徒敬仰,因先知默罕默德由此登霄而被穆斯林膜拜。几千年烽火不断,断壁残桓,三大宗教在此彼此辉映,也为其剑拔弩张。各个时期的统治者在这片弹丸之地盖宫殿,建教堂,层层叠叠,废墟覆盖着古迹,旧墙弥补上新石。这个据说是流着奶和蜜的地方,看上去大部分是黄沙遍野,秃山荒岭。是怎样巨大的吸引力,能让全世界瞩目,各民族几千年来为之争斗不休。
我们想试着找找答案。
特拉维夫-雅法古城
我们早上九点多到达特拉维夫机场与导游Motti会合。在地中海边的酒店注册后,就直奔南部的雅法古城。雅法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考古学家认为公元前7500就有人类的行迹。埃及人在公元前1469年统治过这里并留有文字记载。大卫王和儿子所罗门也征服过雅法,利用它来运输建造第一座圣殿的木材。罗马,希腊,十字军,奥斯曼,阿拉伯人都曾染指这里。Motti说,十九世纪中雅法混住着5000名左右的基督徒,犹太人和穆斯林。二十世纪初,一部分犹太人离开古城向北移居,建立了特拉维夫,逐渐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这是著名的圣彼得教堂(St. Peter’s Monastery)。圣彼得是耶稣的十二信徒之一。是他向大家揭示了耶稣上帝之子的身份,也是他为耶稣捉鱼交税。Motti告诉我们,耶稣遇难十几年后,圣彼得在雅法得到上帝的昭示:耶稣的追随者不需要再按摩西定下的戒律生活了。只要信耶稣基督,他们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圣彼得很是惊讶,但还是照做了。从此,基督教正式和犹太教分道扬镳。1654年奥特曼统治时期,为纪念圣彼得,在此处建立了这所教堂。
这个优雅的雅法旧城中心原来是穆斯林居住的。以阿战争时穆斯林纷纷逃离。现在是一个艺术家聚集地和非常昂贵的居民区。
雅法的跳蚤市场很有名。但是,我们却被这组画所吸引……不知道它们是处于犹太人还是穆斯林之手。
由于雅法几千年多次被侵略,易手,这里各种古建筑,教堂被反复摧毁重建,一石一岩,一壁一墙,写满了风霜。今天我们站在港口的矮墙边,南边是古老的石灰岩街道,各教派的教堂和反复修补的建筑;北边是美丽的地中海海滨和蓬勃发展的特拉维夫。光阴就在这南北之间穿梭了几千年。
和雅法古城相连的特拉维夫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城市。清晨黄昏时分,总有很多人沿着海边跑步骑车。原生态的海滩,高科技造就的生活和一年300多天的阳光明媚,使这个城市充满了生机。和耶路撒冷的沉重相比,它显得那么的无忧无虑。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这个美丽与哀愁并存的城市,被征服过无数次的地方,如今被三大宗教均视为圣地,每年都有三百多万人前来朝拜或造访。现在的耶路撒冷老城仍有城墙围护,墙内有四个区域(four quarters),分别由犹太人,穆斯林,基督徒和亚美尼亚人占据。亚美尼亚人也是基督徒,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留下来并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
据圣经旧约记载,公元前1738年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Abraham)被上帝召唤到迦南(Canaan),也就是现在的以色列,西岸和加沙等地带。因此迦南就被犹太人认为是上帝赐予他们的应许之地(promising land)。多年后犹太人在埃及沦为奴隶,直到公元前十三世纪摩西(Moses)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返回迦南。
大卫王时期(没错,就是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大卫),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建都,称之City of David。按照大卫的遗愿,儿子所罗门王在圣殿山(Temple Mount)上一块被认为是世界诞生处的基石上建了第一个圣殿(据说当年亚伯拉罕曾想在这块石头上杀儿子以撒Issac以示对上帝的忠诚,后来以撒被天使所救)。之后犹太人在这里生活了一千年。这期间犹太国经历了亚述(Assyria),巴比伦(Babylon),波斯(Persia),希腊的统治,逐渐衰落。所罗门的圣殿被巴比伦人摧毁后,犹太人又开始修第二个圣殿,直到大希律王(Harod the Great)于公元前19年整修完善。好景不长,第二个圣殿于公元70年又被罗马将军提图斯(Titus)镇压犹太人起义时摧毁,仅留下西面一堵墙,人称“哭墙”。
古罗马广场上那个单拱提图斯凯旋门就是为此而建并记录了这个事件。犹太人从此失去家园两千余年,流散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穆斯林又征服了这里,并认为那块基石就是默罕默德登霄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圆顶清真寺。一千多年里几经翻修,圆顶清真寺由木屋顶变成了如今美丽的金色穹顶,承载了穆斯林的虔诚与兴盛。1994年由约旦国王侯赛因出资650万美元为其覆盖上了176磅24K纯金箔。
这就是那堵著名的哭墙,也是犹太人的第一圣地。没有了圣殿,这段圣殿的西墙就成了犹太人能够最靠近圣殿基石的地方。千百年来,流散各地的犹太人会到这里低声祷告,向上帝诉说流亡之苦并期待圣殿的恢复。中间的白色棚子处有栏杆把男女隔开。男士在左边,女士在右边。人们把写下来的愿望塞在墙缝里,希望上帝能够听到。Motti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处,犹太人的祈祷总是要朝着耶路撒冷圣殿的方向。
咪爸因为没戴帽子,靠近哭墙时要戴上犹太人的小白帽。
我们这样的装饰(遮肩盖膝)是可以进入穆斯林的清真寺院内的。但是清真寺内只有穆斯林可以进去。我们11点之前必须出来以便穆斯林活动。
快到11点了,我们撤出清真寺的庭院。穆斯林们陆续前来祷告。
这是圣安娜(St. Ann)教堂。是在圣母玛利亚的出生地为她母亲圣安娜所建的天主教堂。
在Motti的带领下,我们沿着耶稣受难前背着十字架走过的苦路前行。从罗马审判官定罪,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苦路一共有十四个站点,分别讲述了耶稣赴刑场过程中发生使其停留的十四件事情。其中很多场景我们都能在博物馆的绘画中看到。如耶稣的几次跌倒,遇见母亲玛丽亚,被钉在十字架上,尸体被取下来等。
注:十四站分别是: 一、耶稣被判死刑,二、耶稣背十字架,三、耶稣第一次跌倒,四、耶稣途中遇母亲,五、西曼帮耶稣背十字架,六、圣妇为耶稣拭面,七、耶稣第二次跌倒,八、耶稣劝告耶路撒冷的妇女,九、耶稣第三次跌倒,十、耶稣被人剥去衣服,十一、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十二、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十三、耶稣尸体从十字架卸下,十四、耶稣葬于坟墓。
这是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也是耶稣苦路的最后一站。圣经新约中提到耶稣是在这里被钉在十字架上,也是在这里复活。所以这个教堂是基督徒朝圣的重地。教堂据说是君士坦丁的母亲海伦娜造的,目前由多个基督教派共同管理。多次的毁坏和加盖,使其向迷宫一样结构复杂。
据说耶稣的尸体被从十字架上取下来后,就放在这块石头上。许多人排队在这里虔诚许愿并把自己的随身物品放在上面(据说放一下就会有灵气,这不禁让我想起“开光”)。
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
老城的东边也是圣殿山的东部。从Lion Gate(狮子门)出来,对面就是著名的Mount of Olives(橄榄山)。山脚有耶稣和门徒们聚会的客西马尼园和万国教堂,他也在此被罗马人抓捕。圣经上说,耶稣在人生的最后一周来到耶路撒冷,每天翻越橄榄山进入圣殿传教。公元70年,罗马军队就是在橄榄山安营扎营,围攻耶路撒冷,摧毁了第二圣殿和耶路撒冷。
站在橄榄山上,眺望老城,欣赏耶路撒冷全景。清真寺的圆顶散发着耀眼的金光,石灰岩(limestone)堆砌出的耶路撒冷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神圣和美丽。山上坐落着犹太人最神圣的墓地。成千上万的石棺从第一座圣殿建成开始,密密麻麻排列在山坡上,等待着救世主的到来。
City of David(大卫城)是我们自己摸着去的。它位于老城的东南角。古老的大卫城城墙是近代才挖掘出来的。这里不仅是旅游景点,还是考古的宝库。2005年考古学家开始挖掘大卫城,寻找大卫的宫殿。不久就找到了建筑结构的大型墙壁。经鉴定年代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正是大卫王年代。至今已挖掘的部分尚不足大卫城的四分之一。圣经也记载着这里是大卫王建造宫殿的地方。
在圣殿山上,老城周围,我们都看见一队队的年轻士兵。Motti告诉我们,以色列是全民皆兵的。男女学生高中毕业后都要义务当两年以上的兵(男生可能还要长一点时间),当完兵才去上大学。犹太人是必需服兵役,基督徒和穆斯林则是志愿。六个月之内的新兵不带枪,之后每个人都佩着长枪,入伍八个月后就进入各种部队任职。我们看到的这些新兵是被带到这里进行传统教育的。以色列除近20万战斗力超强的现役军人外,还有50万预备役人员随时听从召唤。
据说第4次中东战争初期,以色列常备军遭到惨败,8个装甲旅和一个步兵旅大部被歼。面对危局,国家立即发布动员令,不到20小时,部分预备役部队就开赴前线投入战斗。48小时后,全国就动员了30万名预备役人员,约占当时总人口的7. 9%,使以军总兵力由11万人迅速增加到40万人,为以色列转败为胜奠定了雄厚的兵力基础。
除了到处都能见到军人和警察,很多地方进出要通过安检外,耶路撒冷市区和其他现代城市没什么两样。我们三个闺蜜(出来玩还是女士们精神头大)夜晚快十点从酒店步行到市中心,看到商店饭馆热闹非凡。人们吃喝玩乐,轻松愉快。也许,正是因为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保护,老百姓才能在危机四伏的土地上歌舞升平;正是国家不敢松懈,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
凯撒利亚
古罗马时期,犹太希律王(Harod)在地中海边、以色列北部,历时十二年,建了一座港口城市,说是献给奥古斯都-凯撒大帝(Augustus,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的,故称“凯撒利亚”。说起这个希律王,虽然他完成了第二圣殿的建造,犹太人并不喜欢他。一来是他血统不纯正,二来他是靠罗马扶植上位的,对其卑躬屈膝,还为保位关了老婆,杀了两个儿子。尽管如此,这个王还是非常有才华的。
上部的图展示的就是凯撒利亚全盛时的景象。深入海中的码头和宫殿,神殿,斗兽场和大剧场。这些都是希律王的杰作。下部的图描绘了当时建宫殿情景。
宫殿的地面上覆盖着有黑色镶边的白色马赛克。
在希律王城堡的南墙附近,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巨大的跑马场(也用来角斗),傍边就是用以色列特有的石灰岩石和罗马运来的大理石雕像建成的大剧场。从摆在那里的椅子可以看出这个剧场今天仍然在被使用。
当时的城区,有着宽阔的马路(图3),浴室,厕所和住宅。为了保证城市的用水和城市的清洁,希律王还特意修造了供水和排水系统,使清澄的饮用水源源不断地流到城里,也使城里的废水得以通过地下渠排入海中。如今,在凯撒利亚的北部,还能看到一排长长的高架引水渠的遗迹(图六)。
凯撒利亚还是基督教的重要遗址。图中的说明告诉我们当年判耶稣十字架刑的Pontius Pilate(当时罗马派去统治犹太人的总督)曾经管理过这里。圣经里还记载,圣彼得(St. Peter)就是在这里说服第一个非犹太族的罗马人Cornelius从信多神转为只信耶稣的。公元前六百多年,穆斯林从罗马人手中夺走了凯撒利亚。后来十字军又将其占领。最后被埃及人毁掉。像其他古城一样,每个新的统治者都把以前的城填平,又盖上自己的建筑。这种灭绝他族痕迹的做法倒是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些古迹。凯撒利亚就这样层层叠叠的展现在考古学家面前,给他们也给我们带来惊喜。
海法,阿卡,萨法德和基布兹
从凯撒利亚一路往北就到了海法这个北部的港口城市。它是以色列仅次于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的第三大城市。市中的巴哈伊花园(Bahai Gardens),又被称作空中花园,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巴哈伊是一个年轻宗教,其基本教义可概括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所以也被称为“大同教”。
目前拥有500至700万信徒, 遍布于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印度和伊朗最集中。据说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新兴宗教是摩门教,而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新兴宗教则是巴哈伊教。上面这张照片是在山坡顶上往下拍的,以览花园全貌。
从教堂山坡的下面照的花园。
海法的北边就是阿卡(Akko或Acre)。这是以色列最北部的港口。圣经里说阿卡在青铜器时期是迦南人的地盘。后来波斯和埃及在这里争抢。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这里后带来了希腊文化。凯撒和庞培时期阿卡港口是黑海和爱琴海沿海城市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罗马人在这里修了一条通往希腊Antioch的大路,提图斯就是从这条路进入耶路撒冷平息犹太人的叛乱并毁了第二个圣殿的。
穆斯林将拜占庭赶走后,在这里用清真寺代替了教堂。十字军第一次东征进入耶路撒冷前,花了四年时间攻克阿卡并以此地作为他们的落脚处。奥特曼和巴勒斯坦又统治了阿卡多年直到以色列成立。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以色列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在提比利亚时,Motti带我们参观了一个基布兹(Kibbutz,合作社的意思)社区。二十世纪初共产主义在东欧兴起,很多年轻的犹太人带着对社会进行改良的愿望和犹太复国思潮的影响来到当时还是奥斯曼统治的这里,组成一个个50人左右的集体农庄。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按需分配,过着集体生活。
当时的生活条件是十分恶劣的。当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冲突时,年轻的犹太人没有屈服。正是这些基布兹人,经过艰苦奋斗,硬是在荒野里长出了粮食和蔬果。作为犹太人他们幸运地逃过了二次大战时的种族清洗并成为以色列建国的中坚。Motti的妈妈就是从16岁时开始准备,18岁来到这里的。
Simcha Blass 发明的按需分配的灌溉系统就是在基布兹开始试用,使荒漠变绿洲,基布兹人也为此得到巨大收益。至今这种系统仍是以色列最重要的灌溉方式(加州也用)。随着时代的变迁,Kibbutz社会结构也有所变化。现在大约有近300个这样的社区。虽然仍以农业为主,他们早已加入了各行各业并且生活也趋于个人化了。现在的成员工作是有报酬的,有时甚至是企业的股东。
以色列北边的小城萨法德(Safed)是犹太教神秘主义的发源地,黑衣黑帽的传统犹太教信徒比比皆是。艺术街区中,云集了不少艺术家,让古城焕发着艺术的光芒。这是城里一个16世纪的犹太教会堂(Abuhav synagogue)。
在我们的请求下,Motti还开车带我们去了黎巴嫩和叙利亚边境线。黎巴嫩和叙利亚至今仍是以色列的敌对国。
黎巴嫩在以色列的最北端。沿路有绿油油的香蕉,椰枣树以及密集的防空洞(以色列到处都是防空洞,连公寓里也有)。我们以最快的速度下车站在由铁丝网隔开的边界近距离看了一眼黎巴嫩(图1)。也不知道附近有没有狙击手,或导弹是否会飞过来。
戈兰高地本来是叙利亚所属。当年叙利亚利用高地常常向以色列打冷枪,防不胜防。1967年六日战争时,以色列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埃及空军,然后迅速占领戈兰高地,并把叙利亚边界往后推了20公里(图2)。国际上并不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拥有,但是以色列对此不理不睬。现在高地上驻有联合国观察站(图3),以色列的军事情报站也设在最高点。道路两旁一会儿果树遍野,一会儿雷区密布,我们深入险境却感受不到什么威胁。也许这就是在以色列生活的常态吧。
马萨达
马萨达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圣地。它起初是希律王为躲避内忧外患而建的堡垒,也是度假的行宫。犹如一个地势险峻的天然堡垒,马萨达威严肃穆地矗立在犹地亚沙漠中,俯瞰着死海。上面殿堂、库藏、蓄水池,防御及进攻工事一应俱全。
希律王山顶宫殿如今只剩断壁残垣,但凭借想象,人们构筑出当年的奢华与坚固。宽大的屋舍,巨大的粮仓。浴室中,当年精美的装饰仍有残迹,烧火加热的痕迹依稀可见。如今被黄沙淹没的三分之二城堡都被发掘出来,将拱门、望塔、浴场和装饰着马赛克的宫殿展现在我们面前。
公元66-70年爆发了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义军残部九百多人从耶路撒冷撤退到马萨达要塞,顽强抵抗罗马军的围攻,坚持2年多时间,也曾给敌人以重创。当罗马军队堆坡筑路越来越接近时,绝望的犹太人决定在公元73年4月15日犹太教逾越节(Passover)集体殉难。宁愿为自由死,不为奴隶生!据当时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记载,马萨达守城的九百多人中只有两百多士兵,其他都是妇孺家眷。决定殉难后,父亲先杀了全家,男人互相杀到只剩一人,然后自杀。当罗马军队最后占领要塞时,只发现几名活着的妇女儿童。从此,犹太人的足迹从迦南之地上消失。
上图中的方形地形就是一个罗马军队围攻要塞时建的军营。
马萨达的故事虽然被约瑟夫斯记载下来,人们并不知道它发生的具体位置。直到犹太复国后才开始寻找,认为是这里。1960年代的考古挖掘发现一些女人的遗骨和头发更是基本证实了马萨达传说。Motti解释说,以色列现在的处境和马萨达是类似。700万犹太人被几亿穆斯林包围着。我们不能让两千年以前发生的事再次发生。我们要永远走在我们的敌人前面,无论是军事,科技和发明创造。我们每一个军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新兵们要来此地受到实地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就是不使犹太人再沦陷到需要再为做奴隶或死亡之间做选择。
导游Motti是出生在以色列的犹太人,自己开一个旅游公司带团。年轻时曾来休斯顿学习工作了六年,流利的英语中略带德州口音。谈到犹太人两千年没有祖国,饱受欺凌时他会很激动的替以色列不顾国际法规扩土拓疆辩护。看到遍街行走的黑衣黑帽的所谓正统犹太人(Orthodox Jewish),他很不屑的指责他们不创造财富,不缴税,是社会的寄生虫。他读着圣经里耶稣的一段话,来证明耶稣是按计划去耶路撒冷牺牲的,三天后复活离去,并不是因为犹太人的出卖。他甚至悲愤的说犹太人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2000年的流离失所,在欧洲各国得不到尊重和保护,甚至二战中六百万人被屠杀。现在为了坚守祖国,犹太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因为犹太人输不起了。
几天的以色列之行,虽然只看到一些皮毛,已使我们的心情更加沉重,问题更加无解。站在犹太人的角度去看,以色列的所做所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又有谁能帮助失去千年家园,处于极端贫困,充满仇恨的巴勒斯坦人呢?只要宗教,政治,种族矛盾不解决,这里就是一触即发的火药库。几千年的互相仇恨和军事,政治的博弈,仍在不断加深这些矛盾。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我们是无法体会这一切的。
感谢Motti几天的陪伴,精彩的讲解,和袒露心扉。更感谢他为我们找来那位优秀的约旦导游Rehad,使得我们在约旦有了及其丰富精彩的体验。约旦游将在下篇详细介绍。
很想知道你们的导游或者说旅行社
以色列的导游是在tripadvisor找的评价好的一位。约旦那位是以色列导游帮着找的。细节可以私下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