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若敏:朱琦,带着人文情怀去旅行

《朱琦,带着人文情怀去旅行》

–从《山海经》到地球村

 

若敏

庭前赏花落,窗前听风吟。2018年5月20日,在Norcross Downtown,一个靠近铁路的小镇,与朱琦老师初次见面。五月,是亚特兰大最美的季节,花香四溢,【The Crossing】 的餐厅就在铁路边,里面是百年前候车室的模样,貌似沧桑的木板墙和年代久远的煤气灯,让我刹那间有时空穿越之感。感谢《世界日报》张蕙燕主任伉俪做东,余俐俐前主任伉俪,朱琦老师,我们六人一桌,谈笑风生,文化之旅在漫谈里遍布世界,谈古论今,领略了朱琦老师见微知著的大智和诙谐儒雅的风度。

(左三为朱琦老师,左一为张蕙燕主任,右一为余俐俐主任)

朱琦,1990年獲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學位,1991年遊學日本,1992年秋到美國舊金山灣區定居,先後任教加州柏克萊大學東亞系和史丹佛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以文化講座和散文隨筆作品聞名海內外。出版著作有散文集《讀萬里路》、《黃河的孩子》、《東方的孩子》、《東張西望》、《十年一笑》等。他的散文《回鄉日記》由中國中央電視台拍攝,獲廣播電視部星光獎。《黃河的孩子》在台灣出版,登上聯合報讀書金榜。最新出版的《讀萬里路》獲中國首屆華僑文學獎。此外,還曾獲得台灣中央日報文學獎、中國首屆老舍散文獎和贊化杯文學獎、岱山杯文學獎。2003年,朱琦老师开始歷史人文的旅行、演講和寫作。

朱琦老师5年前曾到亞特蘭大演講「高科技時代的人文視野」,聽眾十分踊跃。在大眾的期待下,5月20日(周日) 下午2点,朱琦老师在亚特兰大华侨文教中心再次举办演講,主題是「從山海經到地球村:兩千多年來東西方的隔絕、衝突和融合」。主辦和協辦單位是世界日報亞特蘭大辦事處、亞特蘭大華人寫作協會、美東南玉山科技協會、美東南北一女校友會、世華婦女會亞特蘭大分會、亞特蘭大華人射箭協會及和樂食品公司。

听众在一点多钟已经陆续来到演讲大厅,200多人聆听朱琦老师的讲座。《世界日报》前主任余俐俐女士做了一个简短发言,余主任曾跟随朱琦老师去过很多地方,上个月刚刚从大运河的旅程归来,对于朱琦老师的人文旅行,深有体会。

她谈到:“ 朱老師的歷史人文講座可説是聞名海內外﹐他應邀在北美、中國大陸 和台灣等地演講數百場,經常是座無虛席,放上了YouTube也常有五六萬的點擊率,他的講座在高科技產業雲集的舊金山灣區被 媒體譽為「矽谷的人文傳奇」、「矽谷的另一道風景」。

我和朱老師的結緣,是先在世界日報副刊上看到他談歷史、人文及旅行的一些散文,後來又讀到他的兩本散文集《黃河的孩子》﹑《 東方的孩子》,一下子就成了他的書迷,這兩本書先後得到聯合報讀書金榜及中央日報文學奨。朱老師尚有其他作品如《讀萬里路》、《東張西望》﹑《十年一笑》等。他的散文《回鄉日記》 由中央電視臺拍攝成電視文學片,獲得中國廣播電視部最高獎的星光獎。

2003年起,朱老師開始了他的人文之旅,應邀在旅行之中做隨團講座,十幾年來走遍世界各地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地方,追隨者無數, 我及我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我們跟著朱老師訪過東歐各國、約旦、埃 及、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蘇格蘭、愛爾蘭、印度等等,上個月又才至中國,沿著古代大運河的路缐走了十二天。

朱老師在我們跟他的旅行中常說到,人的一生,應該從一個人的窄小時空中走出來,因為人有兩條腿可行萬里路,一雙眼可讀千古書,有限的生命可以在旅行和閱讀中鋪展開遼闊的空間和時間。

朱老師會在旅遊前,將有關國家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景點重點一一有系列的整出來提供給團友,也會介紹一些相關的影片請大家先看看,使團友對要去的地方有個了解,不致於太陌生,有幸住在舊金山的團友還可以參加他的行前講座,外地去不了的人可以透過YouTube看。途中每到一個城市之前, 朱老師會重溫當地們各種資訊,到了景點,還有實地的講解, 這樣下來,一次旅行在看看風光之餘,又多了一份難得的價值了!

我本就是個喜歡旅行的人,也自認是跑了不少地方的人,但多少都流於走馬看花的形式,只有在朱老師的人文之旅中真正學到了東西,真正體會到什麼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我相信,也只有朱老師這樣身體力行走遍世界的學者,才能講今天的主題「從山海經到世界村」。

这段开场讲话,把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聚集到朱琦老师身上。两个小时,朱老师侃侃而谈,博古论今,让听众受益匪浅。朱老师的演讲图文并茂,可以通过地图、画面,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主题的内容。

 

1.遥远与隔绝(纪元前的欧亚大陆):

東西南北中有五座大山,五座大山構成了大陸,大陸之外是茫茫四海,四海之外又有陸地和國家,更遙遠的地方是無邊無際的大荒之地——這大致就是《山海經》所描述的世界。

不管怎麼說,我們的先民對天地萬物充滿好奇,對海外世界充滿嚮往,這就值得讚賞。可惜,後來的中國人不怎麼在乎四海以外的世界了,熱衷於以東西南北四方劃分異族。

总之,《山海经》所想象的世界,保留了远古之人的口头传说,体现了战国楚人乃至远古之人的地理概念,他们没有中原人强烈的地理中心意识。

2.往来与影响(从漢到唐的陆地丝绸之路):

到了秦漢時期,北邊的匈奴建立了游牧帝國,漢人把匈奴叫做北胡,匈奴以東也就成了東胡。漢武帝打敗匈奴,設置河西四郡,開通絲綢之路,西域各族紛然呈現,概而論之就叫做西胡。

隨著漢武帝的開疆拓土,尤其是張騫出使西域,又有司馬遷在《史記》中留諸筆墨,中國人心目中的世界終於跨過了帕米爾高原。從此知道了大宛、大夏、大月氏和康居等中亞諸國,也聽說了安息、條支和身毒(今印度)。”

一百年後,東漢帝國也恰逢極盛時期,南匈奴已歸附,北匈奴被驅逐,班超鎮守天山南北,甘英出使大秦,而大秦就是當時的羅馬帝國。

這時候的中國人對包括中亞在內的西域已知之較詳,班超兄長班固的《漢書》中就單獨列出了「西域傳」,漢人的目光正越過波斯高原和安息帝國,熱辣辣地投向歐亞大陸的另一端,為絲綢瘋狂的地中海大國。

今天鋪開歐亞大陸地形圖來看,不难理解為什麼兩百多年的西漢跟同時存在的羅馬共和國如隔雲端,兩百年的東漢跟羅馬帝國也找不到往來的憑證。橫亙在東西方之間的艱難,與其說是戈壁沙漠、狂風雪山,不如說是國與國、族與族、人與人的隔閡和敵對,大到匈奴占領,波斯阻撓,小到土匪搶劫,海盜出沒。

中國不像希臘有一個島嶼遍布、港灣眾多的愛琴海,漢帝國也不像羅馬帝國有一個陸地環繞、風平浪靜的地中海,中國的東邊只有波濤洶湧茫無邊際的海洋。

不只是歷時近千年的羅馬共和國和西羅馬帝國跟中原王朝沒有往來,從四世紀開始的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歷時上千年,也跟中國幾近隔絕。

中國在東漢末年陷入戰火,其後是三國征戰,等到西晉終於統一天下,沒過多久又是五胡亂華,再之後是漫長的南北朝對壘。西羅馬也遭遇了歐洲式的「五胡亂華」,最終在五世紀亡於日爾曼人。

定都於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國雖然也有過六世紀的強大,但七世紀就因為穆斯林的崛起而幾度陷於危機,被中東穆斯林世界隔在地中海岸。

3.中国的成熟与傲慢(宋元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最開放的王朝,除了元朝以外,版圖也曾經最為遼闊。可是,中國人對世界地理的認知並沒有跟唐朝的遼闊和開放構成正比。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原王朝的中心意識至此已根深柢固,唐人所關心的是「四方歸附、萬國來朝」,既不可能對逐漸融合進來的各種「胡人」追根究柢,也不可能對周邊國家和民族多加探究。

七世紀到九世紀的世界大國,除了唐王朝還有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和法蘭克王國,而中國人真正知道後兩者的存在幾乎要到千年以後。

就在唐朝建立的前夕,從西元610年開始,穆罕默德以二十年時間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以十年時間建立了橫跨亞非的帝國,八世紀初穆斯林已經向北攻入小亞細亞,向西跨過直布羅陀海峽,並幾度越過庇里牛斯山脈,包括波斯人在內的中東諸多民族相繼穆斯林化。雖然說中原王朝與穆斯林王朝不無貿易往來,來自阿拉伯的商人也為數眾多,但儒家文明跟穆斯林文明大相徑庭,諱莫如深,而穆斯林的廣大遼闊足以阻絕通往拜占庭和法蘭克的所有要道。

還好從義大利來了馬可波羅,見識了元朝中國,從此歐洲人才知道東方有個強大富庶的國家。然而,元明清的海禁,让海上丝绸之路隔断。

4.冲突与封闭(近代历史上的东西方)

明朝建立的時候,義大利已開始文藝復興,歐洲出現現代曙光。其後好幾百年,穆斯林世界出現過幾個強大帝國,中國的明清兩朝也都有過強大的時代,但無論是穆斯林文明還是儒家文明,無一例外地停留在農業社會,固守在閉關鎖國的狀態。

中國人至今惋惜十五世紀初鄭和下西洋浩浩蕩蕩的船隊,很可能只是為了宣揚天國大朝的國威;而乾隆皇帝到了十九世紀後期,全然無視於洋人送來的光學儀器到新式火炮,只在乎洋人的膝蓋是否跪下。

鄭和之後僅僅幾十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進入航海大時代,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中國人卻全然不知,因此也不可能知道有許多高產農作物,包括番薯、番麥(玉米)、番瓜(南瓜)、番茄、番土豆等都是從美洲傳來。這些農作物產量驚人,養活了眾多人口,直接促成中國人口的暴長,但在當時只是毫無聲息地悄然傳入而已。

1843年,在經歷了鴉片戰爭的慘敗之後,中國終於誕生了一本介紹西方地理、歷史和民情的書,這就是魏源的《海國圖志》。魏源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先進思想家之一,儘管如此,也還是割捨不下天朝大國的優越感,照舊把中國看做是世界的中心。

《海國圖志》的「海國」說的是世界各國,而世界各國不是「海岸之國」就是「海島之國」,唯獨中國例外,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從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五四運動,直到八○年代的改革開放,中國從最早的思想家睜開眼睛開始看世界到眾生百姓,終於知道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其間竟也經過一兩百年的漫長。

5.开放与融合(今天的世界)

近三十多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正趕上高科技時代,手指一點,天涯就在眼前,而整個世界無論是哪個國家,到處都有來自中國的遊客。有人驚嘆世界的廣闊,也有人感喟地球原來並不大。

早在1967年,加拿大傳播學家M.麥克盧漢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短短幾十年,電腦、互聯網、雲端技術……迅猛萬變的高科技使地球上的時空距離日漸縮小,再遙遠的事情也會在一瞬間傳到眼前,地球果真就像是宇宙中的小小村落。另一方面,霧霾、沙塵暴、地球暖化、經濟一體化……不管是個人、群體乃至國家,誰也難以獨善其身。

歷史上每一次工具革命都將帶來社會變革和人類觀念的變化,何況這一次是瞬息萬變的高科技革命。沒人可以準確預測未來幾十年這個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樂觀一些去想,既然人的時空意識正發生驚人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將超越一己之狹小,多一點兒博大心胸,超越家國之局限,多一份人類情懷。

演讲结束了,听众们意犹未尽,朱琦老师的语言造诣,极具独特魅力,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博士,擅长将理性的思考用感性的语言加以表述,形象直观、气韵生动,图文并茂,诙谐幽默。听众对于家国意识的认识和人类情怀的观点有共鸣,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世界就如同地球村,这个观点许多人也表示赞同。观众不断地提问,朱老师也耐心地回答。

朱琦老师纵论古今之,站在新的文化视点上,审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山海经》。同时,提到高科技和地球村的概念,沒人可以準確預測未來幾十年這個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超越家國之局限,多一份人類情懷。这种人类情怀,也是人类对美好的向往和期盼。朱琦老师一直在路上,他带领的文化之旅,是旅行界的一股清流,粉丝众多。边走边讲,以饱学诗书的底蕴,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沉淀,让更多的人边走边学边想。这种实力,也让朱琦老师的写作,不断攀升,不断向前,也更加生动和饱满。

会后,《世界日报》张惠燕主任代表主办方赠送了礼品,有不少读者请朱琦老师签名留念,也有不少听众提出问题,朱琦老师一一作答。

感谢朱琦老师的演讲,让我们在美丽的五月,在亚特兰大,感受到温暖的人文情怀!

 

(以上内容参考朱琦老师的文章和 PPT,  特别感谢张惠燕主任提供的资料和照片,余俐俐主任的讲稿,林黛的文章,感谢和樂食品公司为演讲会提供饮料和点心)

 

 

本文由【亚特兰大生活网】独家约稿、原创。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部分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