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校分配:一段医学人生的起点】
1955年2月,李鸣真与胡佑华提前半年完成学业。当初他们考入武汉大学时,计划学制为七年,但新中国成立后,因医疗人才紧缺,学校决定将学制缩为六年半,提前毕业分配工作。
在毕业分配中,李鸣真与胡佑华的成绩均名列前茅,又是多年担任班级干部的骨干(佑华担任文体委员,李鸣真则先后担任课代表与学习委员),具备良好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尽管他们志愿服从组织安排,并愿意前往边疆,最终组织上决定将两人都留在中南同济医学院工作。
胡佑华被分配至第一附属医院(即协和医院)普外科,原本打算随屠教授学习泌尿外科,但因屠教授未能迁至武汉,他便转入普外科。李鸣真则被分配至第二附属医院(即后来的同济医院)妇产科工作。
【三对情侣的“集体婚礼”】

1955年11月25日,班上三对恋人——叶望云与沈志莲(小儿科)、张应天与顾美皎(外科与妇产科)、胡佑华与李鸣真(外科与妇产科)——在医院举办了一场朴素温馨的集体婚礼。

当时,医务工作者被列为“服务行业”,收入微薄,生活朴素。李鸣真与胡佑华并无经济条件置办房产,也不愿伸手向家庭索取资助。他们向单位申请了一间筒子楼宿舍,借来些基本家具,简单布置成新房。婚礼当天,邀请了科室的三位知名教授——裘法祖、金问淇与宋名通担任主婚人。宾客以同事与朋友为主,大家跳交谊舞、品点心糖果、喝清茶,婚礼虽简单,却不失喜庆。

(张应天教授和顾美娇教授)
张应天和顾美娇的文章,请看下面链接:
https://atlanta.americachineselife.com/若敏《德医双馨,比翼双飞》
【青年才俊:从热血医生到多面能手】
工作之初,胡佑华展现出极强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不仅医术扎实,还热衷于社会工作,深得医院领导与同事赏识。他与工友关系融洽,沟通能力突出,医院将多个重要职务交由他负责,展现出全面的能力。他为人谦和亲切,同时具备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深得协和医院领导与外科主任的认可。
医院曾先后委任他担任院务委员、工会委员、共青团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等多达十一项重要职务,在当时的年轻医生中尤为罕见。他不仅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务干部之一,也被公认为医院年轻骨干的代表。
1956年春,他成为全院首位被派往北京友谊医院(原中苏友好医院)进修的年轻医生;1959年,他成为李鸣真所在班级中首批晋升为主治医师的人(李鸣真当时被派往北京中医学院学习中医,暂未参与该轮晋升)。那几年,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风光、最辉煌的阶段。
【命运转折:从“红人”到“冷宫”】
但好景不长。1957年“反右”和1958年“拔白旗”运动期间,他仍平安无事。直至1959年底,随着“反右倾”运动席卷全国,医院大抓阶级斗争、政治审查,胡佑华的历史问题被重新提起。
抗日战争末期,日军节节逼近,他高中即将毕业时,响应“十万青年从军”的号召,报名参加了“青年远征军”,后又在集体动员下口头加入三青团。当时的他怀抱一腔报国热情,以岳飞“精忠报国”为楷模,其父母亦给予支持,并刻下“精忠报国”的印章鼓励兄弟二人。
然而,在1949年后政治标准剧变的时代,这段经历被认定为“历史不清白”。他在青年军中不过是从事文艺与体育工作的普通士兵,从未参与任何反共行动。但由于入团手续不清、无法提供介绍人,组织给出的政审结论却是:“历史既不清白,也不清楚”。从此,他被列为政治上不可重用对象。
【被边缘化:沉默的老黄牛】
因这段历史问题,胡佑华的各项社会职务陆续被“改选”剥夺。虽未被打成右派,但已不再是医院的“主流”干部。此后十多年中,凡是大家不愿承担的任务,如支援教学、下乡巡回、农村带教等,几乎都落到他身上。

他从无怨言,总是认真完成任务。师生、农民、患者对他评价极高。他始终抱持对党的信念,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坚持听党课,然而数十年如泥牛入海,毫无回音。
直到改革开放后,医院党委考虑其数十年如一日的踏实奉献,终于在1990年代初动念发展他入党。党支部书记亲自与他谈话,希望他再写一份申请书。这一次,胡佑华却婉拒了。他已心灰意冷,不再抱希望。
【恪守医道,敬业至诚】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胡佑华始终恪守“救死扶伤”的初心,践行白求恩精神。他的手术操作一丝不苟,术前总是耐心与病人沟通,详尽解释病情与治疗方案,缓解他们的恐惧与焦虑。即便术后已有值班医生,他仍坚持亲自查房,直至病人稳定才肯离院回家。这样的敬业精神,使许多病人都视他为亲人般的存在。

上世纪70年代,胡佑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湖北大山区的巡回医疗。他走村入户,为无数农民实施手术,解决了长期得不到治疗的疑难杂症。
一次,有村民反映深山中有位妇女患有下体巨大肿瘤,十余年未治,行走坐卧都极为困难。胡佑华在几乎无设备、无条件的情况下,亲自主持手术。他用锅蒸器械、卸门板作手术台、用床单做消毒巾,在一间小学教室临时改造的“手术室”里,仅凭一套简陋器械和几名村民协助,成功切除重达43斤的巨大肿瘤,术后无感染无并发症,堪称奇迹。
【劫后余生惊魂记】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外科医生胡佑华被打成“臭老九”,下放至湖北西北山区,参与一项国家重点工程——为修建“三线公路”的万名民工提供医疗支援。在“三线建设”期间,他随队深入偏远工地,为上万名建设工人提供医疗保障。整个巡诊期间,他在艰苦环境下完成多例高难手术,无一例死亡,最终荣获指挥部通令嘉奖。这本是一项光荣的使命,却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以一场惊心动魄的翻车事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惊魂记忆。
胡佑华被派驻在一个简陋的山区卫生所,只有三间空屋和两位医疗水平极低的“赤脚医生”。为保障成千上万名工人的健康,他提出设立临时医院的建议,得到了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杜处长的大力支持。短短一周内,他们将空屋改造成药房、诊室和简易手术室,配备起基本医疗器械。在他的专业与胆识引领下,三人协力救治了数百名病患,甚至成功抢救了一名患急性肠扭转的工人,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五个月的任务期满后,在隆重的庆功大会上,胡佑华因敬业精神与杰出表现受到表彰。他满怀成就与希望踏上返程,未曾料到,途中竟遭遇人生中最惊险的一幕。
负责送他返汉的是一辆刚从工地调拨的新型日本“日野”大卡车,由经验丰富的司机小彭驾驶,同行的还有工程师老边。车上载有大量施工器材和两根沉重的钢梁。虽大雪封山,道路泥泞,但小彭驾驶娴熟,卡车在蜿蜒山路上稳稳前行。
他们于当日晚间抵达襄樊,匆匆吃饭后决定连夜赶往武汉。夜深十点左右,车辆行至安陆县一段尚未夯实的新修土路时,突然陷入一段松软“海绵路”。由于车速过快、负重不均,加之钢梁的惯性冲击,卡车瞬间失控翻滚,最终四脚朝天倒在黑夜之中,如同一只覆灭的绿色巨龟。
胡佑华在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与小彭、老边三人缠作一团,困在驾驶台一侧。他设法唤醒小彭,试图叫醒老边未果。意识尚清醒的他勉强按响汽车喇叭,终于在半小时后引来附近工人救援,三人被一一从破裂车窗中拉出,紧急送往县医院。
在急诊室,医生为胡佑华剃发清创,从头皮中取出无数碎玻璃渣。他强忍伤痛,第一时间设法通知武汉单位,以便尽快安排转院治疗。幸运的是,三人皆生还,虽伤势不一,但性命无忧;其中胡佑华伤势最重,头部和上身多处创伤。
这是当地半年内第七起交通事故,现场惨烈,一根水泥电杆被撞断三节,事故一度被误判为全车罹难。然而,胡佑华等人奇迹生还,被誉为“不幸中的万幸”。
几日后,他被救护车送回武汉。家中静养三天后,胡佑华便迫不及待走入医院食堂,盼望与老同事重聚。他头缠绷带的模样令人震惊,然而神情乐观,谈笑风生,不显半分悲苦。众人笑声不断,温暖洋溢,仿佛寒冬里吹来一股久违的春风。
然而温情未尽,医院的军代表吕指挥长带领一众领导进入饭厅。看到胡佑华被众人簇拥,吕脸色骤变,只冷冷一扫,拂袖而去。这一记冷眼,如寒刃入骨。他再次深切体会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即便经历生死,依然难逃政治体制下的轻视与冷漠。
这场翻车事故,成为胡佑华一生难以抹去的记忆。劫后余生的幸运固然可喜,但深埋心底的惊惧与屈辱,却常在夜深人静时浮上心头。这段经历,也促使他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现实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为何一个勤勉敬业、默默奉献的知识分子,在生死边缘归来后,还需承受“阶级斗争”带来的歧视与冷眼?
岁月流转,时代早已更迭,文革成为历史尘埃。但当胡佑华回望那次夜色中的翻车,仍心有余悸。
【科研先行,引领方向】
在普通外科领域,胡佑华擅长多种手术,尤其在甲状腺、乳腺、胃肠和肝胆外科拥有深厚造诣。上世纪80年代末,他聚焦肝胆外科科研,是武汉协和医院普外科中第一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并连续两次中标国家课题,为医院科研奠定坚实基础。
除医学外,胡佑华在文艺方面也颇具天赋。他三次组织并亲自指挥协和医院百人大合唱,其中一次还在武汉电视台播出,广受好评。医务同仁常笑称:“你应该去搞音乐,不是做医生!”
【默默耕耘,无怨无悔】
几十年来,胡佑华在医疗、教学、科研、带教和文艺等方面辛勤付出,不计名利。他像一头勤恳不息的老黄牛,无声耕耘、默默奉献,赢得了同行的敬佩、患者的爱戴和医院的高度评价。他的一生,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胡佑华的命运令人想起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小说《老实人》中的主人公Candide——一个始终坚信“世界本是最美好的”哲学理念的天真之人。他曾在动荡的时代中流浪受难,屡遭背叛,却仍保有对人性的信任。
胡佑华的身上,也有这种“老实人”的影子。他天性善良、率真,乐观豁达,却不谙世故。他的一生,怀抱理想主义,执着地追求信念,未曾防人,也未曾害人。面对组织的安排,他从无怨言;面对政治的打击,他始终自守本心。
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是那个年代最纯粹的一群人——他们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忠于事业,将全部青春与心血奉献给医学与教育,但却往往在权力与历史的夹缝中,被边缘化、被遗忘。他们并非懦弱,而是太相信美好,太少防备。
胡佑华一生无悔,却也令人唏嘘。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医生的奋斗史,更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政治浪潮中沉浮的真实写照。
(所有资料来自胡佑华教授回忆录和李鸣真教授回忆录,感谢胡培怡医生提供资料和照片,授权改编)
(完稿于2025年8月4日,美国亚特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