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品味越剧
越剧,跋山涉水来到美国挺难的,越剧当红明星集聚亚城献艺一堂,就真是难上加难,这样的机遇,这样的阵容再返亚城,应该说是难上加难再加难,喜爱越剧的朋友们,想接触和了解越剧的朋友们,抓住机会,品味越剧啊。
我当过老师,也做过妈妈,我常和我的朋友讲起来,说,孩子小的时候,有一个普遍现象,总是觉得别人的东西才是好的,自己拥有的,不如别人的好。比如别的孩子玩的玩具,总是更有意思,吃饭当然也是“隔锅”的香。穿衣服,再不管自己的体形和风格,只盲目地追求时尚。 母亲们都有同感,有的妈妈说,应该给他们一些正确的指导和教育,让他们早日学习鉴别。有的说,不用管,长大了,见识多了,自己就明白了。然而仔细想想,我们大人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和我同学都挺崇洋的,我一直认为,西洋的歌剧,那可比咱们的戏剧丰富,表现力强,出国后,我第一次到纽约,那时很穷,可我还是买了三张大都会歌剧院的歌剧票《弄臣》,全家去听,剧场很有气派,观众很有素质,但是我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种感动和感受。我想,可能因为我对这幕歌剧不熟;后来又去听了大作曲家柴柯夫斯基谱曲的歌曲,普西金的《欧根. 奥涅金》;到英国时,又去看了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这些著名的、美丽的歌剧,听完之后,我也觉得很美,但同时,也让我彻底认识到我们的戏剧,其实一点也不逊色。中国的艺术,无论书法,绘画,舞台,表现手段,都不总是用写实的手法,而常是用写意来渲染场景,写景时又要突出意,把想象的空间留得很多很大,于是乎,文人,艺人,甚至观众,都有些酸假的成分。而这样,对于孩子,或年轻人去理解,又增加了些难度,但这正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精华,高深之处,应该多了解,多弘扬,绝不能丢弃。
细想起来,但凡我听到喜爱戏剧艺术的人切说源头,常是,“那时候,由于我妈妈喜欢…….或者,小时候总陪我父母去”,因为接触第一,了解第二,接触乃了解之母,了解是喜爱的益友。对于中国的戏剧几大家,且不说如何继承发展,最起码的感性认识还是应该有的。这样想着,几年前,回国时,就觉得该让孩子顺便欣赏几出戏,如能学一段把唱段,如《贵妃醉酒》之类更好,但回去才知,省里京剧团,艺校京剧科系全部都拆掉了,大家都学卡拉OK港台流行唱法去了。但我想,戏剧艺术还是会回来的,或许还会越来越广泛,还会保留继承和发展,越来越弘扬,就像孩子们看隔壁邻居的东西,一时眼馋眼花一样,只是,我们长大了之后,应该知道,自己的东西,要保护好,千万不要扔掉,别等其他人捡了去,才知道是好东西!记得那时,动画片《木兰》上映之时,很多人说,木兰的服饰是日本的,还有茶道,怀疑抄袭,考察以后,得以澄清,结论是,那完全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服饰和品茶之道。
现在,有朋友说,越剧,好是好的,可听不懂,有朋友说,不听,就更听不懂,永远不听,永远都听不懂。我说,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借着中国越剧界,一线明星来到亚城,让我们一起,了解越剧,品味越剧去。况且还有中英文字幕对照帮助呐!
演出时间:
演出地点:
售票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