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汇款新规落地:5000元以上必须实名,华人转账影响不小
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9月3日。
文件的核心之一,是把单笔对外汇款的客户核验与信息随款传递要求“说清说透”,门槛明确到“人民币5000元或等值1000美元及以上”。这也是为什么它一出场,就把“从国内往境外汇款”推上了风口浪尖。
与网络解读“是否又收紧外汇”的焦虑情绪不同,这份草案的定位更接近把反洗钱(AML)底层要求做成可操作细则,并与国际标准(FATF“旅行规则”/R.16)保持一致。FATF 在今年6月刚更新了支付透明度与“随款信息”规则,强调跨境支付必须随付真实的付款人/收款人信息,并对部分情形引入更细颗粒度的记录与核验要求。
1)把跨境汇款的触发门槛写到了明面上。
草案明确:为客户办理向境外汇出资金,单笔金额达人民币5000元或外币等值1000美元及以上,金融机构应当核实汇款人身份,确保信息准确,并将关键要素随款传递给境外接收机构(典型地通过 SWIFT 报文的付款人/收款人字段传送)。这不仅包含姓名或名称、账号、住所信息;若汇款人在该机构未开户,还要登记证件号码、联系方式等可追溯信息。
2)“随款传递+可追溯”是硬杠杠。
中间行和收款行也负有“信息完整性”义务:资料缺失的可补充、暂停甚至拒绝处理;境外来款信息不全,接收机构应要求对方补齐。客户身份资料、交易记录最少保存10年。这是“全链条留痕”的核心。
3)不是所有“大额现金”都要硬性解释“来源/用途”。
草案同步对境内一次性“柜面类”金融服务(如现金汇款、现钞兑换、实物贵金属买卖等)设定了5万元人民币或等值1万美元的尽职调查阈值,但取消了旧规里“个人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一律必须登记‘资金来源/用途’”的硬性表述,改为风险导向(高风险才强化核查)。也就是说,并非恢复“5万说用途”的老传闻。
4)覆盖范围显著扩大,不只是银行。
支付机构、预付卡发行方、网络小贷等都被明确纳入 AML 义务对象,要求同样履行KYC、信息留存与随款传递职责。这与全球对“非银行支付”纳入旅行规则的一体化趋势一致。
很多人把“1000美元核验+传递”理解成从“1万美元”降门槛。其实是两类不同规则的“影子重叠”:
1000美元阈值来自国际支付透明度/旅行规则的“随款信息”要求(跨境支付必须带上真实付款人/收款人信息,便于可追溯),这在全球已长期执行;本次草案是把这件事在国内法规层面写细、写透。
1万美元更多出现在公众熟悉的大额可疑交易/现金申报语境,侧重点是报告与监测,不是“信息随款传递”的技术性合规。两者在现实里会叠加,但不是同一件事。官方媒体也明确表述:“1000美元以上跨境汇款需传递真实信息并非新增要求”。
对在美华人的“直观影响”:
第一,合规路径可行,但“材料更细、链路更透明”。
从中国给在美子女汇学费/生活费、给配偶赡养、支付医疗账单等正当用途,仍可顺畅办理。但相比以往,“人、账、用途”三点一线要更一致:姓名/账号/住所等要素要准确,用途凭证要可追溯(录取通知书、学费单、账单合同等)。信息会随款报文传递到美国收款行,减少“到美后被卡住”的几率。
第二,“分拆转账”“亲友代付”“地下钱庄/OTC”将越来越行不通。
旅行规则强调“可追溯”。无论金额多小,只要触发高风险特征(例如多人向同一境外账户密集小额入金、用途与身份不匹配、典型“拆分”轨迹),系统就会预警,金融机构可暂停/拒绝并进行可疑报告。合规成本提高,灰色路径的资金冻结、问询、补税+罚款风险陡增。
第三,收款端(美国银行)更“挑剔”。
美国本土早就实行旅行规则/记录保存(BSA),银行看到来自中国的来款报文字段齐全透明会更放心;缺字段的,会退回或加审。从用户角度,把随款信息一次性补全,反而更省事。
如果您目前需要,从中国境内汇到美国,建议:
1)资料一次性准备到位。
- 身份/联系信息:证件号码、住址、手机号;
- 账户要素:汇出/收款姓名(与账户一致)、账号/IBAN、收款行SWIFT/BIC、分行地址(若需);
- 用途凭证:录取通知书、学费账单、医疗/房租合同、赡养关系与证明材料等;
- 一致性校验:人、账、用途三者信息前后一致,避免“名不副实”。
这些信息既要留存在机构系统,又会随款报文传递,能显著减少到美后的人工补件或退回。
2)避免高频“蚂蚁搬家”。
多人向同一美国账户高频小额入金,是典型高风险轨迹;相反,按正规用途、按单据来,更易通过系统风控。
3)对时间线有预期。
草案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截至9月3日);从监管口径与技术准备看,年内落地的可能性较高,金融机构还需要完成系统改造与报文字段升级。个人与企业尽量提前规划。
4)理解“谁在看什么”。
- 中国侧机构看你的身份真实性、用途与轨迹;
- 跨境链路看报文字段是否完整(Originator/Beneficiary 信息);
- 美国收款行看来源与用途是否自洽、是否匹配客户画像(BSA/旅行规则一致)。
如果汇款用于留学/学费:用学费账单+录取信/在读证明;备注栏写明“tuition payment + 学生姓名/学号”;避免由非直系亲属多点小额“凑”。
如果汇款用于赡养/生活费:准备亲属关系与用途说明;固定节奏、固定金额、固定来源账户,少变更。
如果汇款用于医疗/房租:合同+账单扫描件,必要时加医生/房东信息;一次性付清优于频繁小额。
如果汇款用于投资/资产配置:合规渠道(如 QDII/沪深港通、QDLP/QDIE 等)优先,远离地下钱庄/虚拟币OTC跨境换汇。
对在美华人家庭而言,合规路径依然通畅,只是需要更精细的材料与一致性。按规矩来,反而更少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