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 观《红海行动》有感
二月二十三日,电影《红海行动》在北美上映了。其实早在这之前就跟小伙伴约好了去观影,这种心情就好比周杰伦等你下课——充满期待。虽然在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去欣赏这么一部大场面的片子让我感到更累了,但是这部电影让我感触颇深,加上我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所以我还是决定现在(当地时间晚上十一点半)向同志们敞开本戏精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早在一七年暑假在国内五刷《战狼 2》的时候,我就在电影院看到了《红海行动》的预告片。
那时候同样在等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像这样讲述中国当代武装力量的影视作品当然是很值得一看的,尤其是《湄公河行动》导演林超贤的给力新作。(记得这部片子我当时也是花了几十大洋在电影院二刷的,而且张涵予、彭于晏简直快帅上天了啊!!!)不确定的当然是我想到这部电影的上映时间——刚好在国外,所以我很可能就无缘这部电影了。毕竟在手机、电脑上看的体验大打折扣。
所以,当我们中国学生会发出抢票的微信推送的时候,我抢票的速度快得堪比香港记者。
收到抢票成功的消息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就好像你偷看其他班某个高颜值的女生路过你教室外面,而她正好对你笑了一下。 当然这些都是我以一种大家都能切身体会到的感受来形容我观影前的看法,了解我的肯定知道我不愿意搞一些用滥的东西,比如那些“厉害了,我的国”“你不是生在一个岁月静好的世界,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为xxxx疯狂打call!!!”(引用盗圣老白的话:一个字:俗!两个字:好俗!三个字:俗俗俗!)
在放正片前,我拿出一直放在胸口兜里的火箭军臂章,捧在手上——我比较讲究仪式感,就好像每个星期一我在自己的房间里带上耳机、立正“升国旗”一样,我感觉这样做会更有代入感。
当放到我方护航编队出场的镜头——锃亮的导弹护卫舰上,鲜红如火的五星红旗随海风飘扬,特战队员坚定地喊话:“This is Chinese Navy…”的时候,我没控制好情绪,感动得“泪千行”。
最近一次上摄影课的时候,教授展示了一些近代中国人漂洋过海初到美国的照片——那时候过来的中国人拿着卖白菜的钱,为了生计,操着卖白粉的心,甚至不得已做一些低贱的工作。就算修了铁路,竣工合照的时候也少有他们的身影;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美帝为庆祝春节,旧金山的行道树上挂满灯笼、越来越多的美国中小学生也会在课后上中文学校……虽然主要是迎合合作与发展的国际形势,但我看到更多的是国家的进步,民族文化影响力的扩大。
在讲到张译饰演的杨锐带领特战队进入交战区的时候,我后知后觉这支队伍才是本片的主角。
可能这也是《红海行动》成功的一大重要原因——强调集体的力量,而这也符合我国特色的团队精神;而《战狼 2》更侧重于冷锋的个人英雄主义,加之网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其政治元素的放大,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曲解了吴京。换句话说,如果说《战狼 2》的成功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平均水平,成绩可以得A,那么《红海行动》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因突出团队合作意识而得到A+。
如果说还有一个好,就是《红海行动》道出了战乱的血腥、残酷的真实性。比如尸体的残缺不全、浑身灼烧形如焦炭,不间断的哀嚎和呻吟。以及平民被逼用作汽车炸弹时对家人的牵挂、特战队员战时的心理变动……这类人性的真实反映,使得观众对《红海行动》的好感又大大提升。
还有一方面则说明了战争巨大的毁灭性,网上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民可能是红警玩多了:总觉得战争就是造若干坦克和飞机,不惜成本地摧毁敌方总部就能大获全胜——这种人还是太年轻,太幼稚。希望更多人可以通过这类影片了解到战争毁灭性的影响。 另外,按照我的观影经验,一定会有一些杠精喷女特战队员能手持机枪并持续抵肩射击太假。不过《红海行动》毕竟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过分要求真实的请前往CCTV 10。
现在是加州当地时间星期六的凌晨一点二十,实在有点困了,或是因为兴奋,还没有想到一些高度概括而又细致入微的词句来评析《红海行动》,但这绝对是又一部我愿意去二刷的片子。顺便提一下,本次的观影体验也很好,尤其在影片结束后,大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全场以掌声致敬以蛟龙突击队为代表的共和国忠诚卫士。 于我个人,出于从小到现在对国家、军队的敬畏之心,在观影过程中泪目很多次,或悲伤,或自豪。尽管没有考上军校,我也会以此为信仰,并会为自己的崇高理想终身骄傲。最后,起身以军礼致敬那些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守护我们家园的军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