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Bastille Day 奶油聚会:一场女性与美食之间的跨文化

Bastille Day 奶油聚会

一场女性与美食之间的跨文化午后

法国国庆前一天,朋友Liz在家主持了一个 Bastille Day Fête 法国国庆 的小聚会。我们几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围坐在一张以法兰西为主题的奶酪餐桌前,慢慢聊开了关于平等、成长和未来的话题。

一 · 三国味道五色人生。 穿梭在意中法的味觉频道

最近这几天,我一直在意大利和中国美食之间来回切换。周五朋友聚会,我自然要准备西餐;那晚看完音乐会回家,还烤蛋糕烤到大半夜。周六则是我去一凡教意大利烹调课的日子,脑子提前几天就开始思考每一个步骤和细节。

与此同时,我也沉迷于一凡餐厅几样新的食谱,说实话,有点儿上瘾。自六月从伯利兹回来后,我格外想念中餐的味道,连续几周都在点一凡的外卖。

就在这中意味觉交错的当口,朋友 Liz 从巴黎出差回来——她去参加 French Open 的节目录制,特地从巴黎“背”了法国有特色的奶酪和鹅肝酱回来,约大家周日见。我脑子还完全停留在中餐和意餐之间,一时还难以进入法式情绪。

突然想起我当年在纽约常做的一道烤奶酪,曾经是公司团队聚会里的明星菜,心里顿时轻松不少。而邻居 Julie 还主动提出开车带我- 简直神助攻。

二 · Instant Friendship - 因为着迷烹调而结友

我和这些朋友的缘分,说到底,还是因为爱吃爱做。邻居 J S 几年前带着她的朋友来我家学做意大利菜,Liz 是其中的“高手”。我们立刻就成了朋友。大家都开玩笑说我们是“fast track‘ 朋友。后来还一起在纽约尝过穿山甲,那辣和麻又让友情有加多了几层。

Liz 会讲流利的德语,Julie 通法语,我呢,正努力让意大利语“上线”。除了热爱烹调,我们也都热衷于探索不同文化。

这次聚会完全是 Liz 出差顺手带回美食的成果。她还藏了一手:从法国带回来六种不同风味的奶油,让我们现场品尝并评分。

大家最后一致把松露奶油评为冠军,但我必须提出抗议!我还拍了“证据”——吃得最快、剩得最少的其实是那款烟熏奶油。松露当然好,但烟熏的更有层次感;还有一款橄榄油柠檬味,是我心里的明星——那种细腻清新的搭配,只有真正优质的橄榄油和柠檬才能带出奶油的深味。其他几款浆果与香草口味也平衡得很好,各有所长。但是我想松露更迷惑人的味觉。

三 · 五色人生,一桌同行

这场聚会里的女性背景各异。Liz 的朋友们全是自信优雅、创意十足的非裔职业女性;Julie 是唯一的白人,我是唯一的中国人,还有一位是嫁给黑人先生的菲律宾混血妈妈。

在美国,族裔之间的朋友圈往往相对分明,但她们多年深交,唯有我是最近几年刚认识的新人。也许是因为我们都热爱美食、分享生活,也许是奶酪本身就有种软化隔阂的魔力。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在一凡举办的中犹文化交流晚宴。那晚,四十多位来自犹太教会的朋友与我们华人围坐一桌,用中餐和音乐打破了文化边界。
回想起来,那一夜和这一天,其实是一脉相承:都是味觉做桥梁,让我们跨越背景,在分享中彼此理解。

四 · 坦诚时刻:女人的挑战与力量

饭桌上,话题自然而然转到了每个人面对的现实。

我们聊起职场上男女的差别、女性在家扮演的多重角色、工作与孩子之间的取舍,还有晋升后的孤独与压力。每个人的故事不同,但心里的疑惑和坚持都惊人地相似。

我分享说:“我在中国长大时,真的认为男女是平等的。我们大学毕业时,男女工资都是一样的。”
她们听了都很惊讶。其实我刚来美国时,也被这里的性别差距震了一下。

工作上我算是幸运的。可能是我做的工作比较独特、难以替代,也可能是因为我那股不依不饶的劲头,让我很少在职场上因为性别吃亏。但我能理解那些一路靠自己坚持上来的女性,尤其是在男人众多的职业圈里。

五 · 自由、平等、美食:我们的Bastille Day

平时很少去想法国文化,但是法国国庆(Bastille Day)我们一起在亚特兰大品着各种美味奶油,奶酪,鹅肝酱,聊着女性生活中面对的寻找和选择,我意识到——这顿饭不仅仅是味蕾的庆典,更是一场小型的、属于我们的“自由日”。

Liberté, Égalité, Gourmandise
自由、平等、美食。就是这张餐桌的体现。

我们很幸运,活在一个有希望的时代。虽然世界并不完美,但它始终在进步——让我们有机会能围坐在一起,真诚地谈一谈作为女人的挑战与希望。

本文由【亚特兰大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此篇因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无法注明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小娅认领(或直接在公众号留言),确认后我们会在后续文章作出单独声明。如觉侵权,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多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金家小姑奶奶

小姑奶奶,北京的堂兄就这样叫我。虽然他已逝去多年, 但这称呼唤起我对童年,对父亲的哥哥们,嫂子们,我的远方的堂哥堂姐们的思念。父亲是他那辈里最小的一位。和哥哥们很亲。 按当时的文化,他是绝对晚婚了。有我的时候,堂哥堂姐们早已都十多二十多岁了。虽然家里传统规矩很严,然而对我这个最后出现的姑奶奶,似乎一切都是新时代的,包括家里的规矩。非常庆幸因为最小而得到的少限制的自由。也许是从小的自由放枞,带给了我无边的追梦的想象力......金,父亲的本姓,也在文革期间被迫放弃。金家小姑奶奶,是真实的,原版的,那个在新街口的胡同里最爱吃有嚼头的北京蛋卷的小影子。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