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七月兩周紐約漫遊之三 —— 紐約客眼中的西上城,曼哈頓法國餐

編者按:亞特蘭大生活網全新推出 “Nancy生活館”專欄,特別邀請到來自咱亞城,對生活有獨特視角的Nancy來跟咱聊一聊,她熱愛的美食、旅遊、職場等有趣的故事。

作者前言:我在紐約前後生活了十二年多,除了大都會歌劇,紐約市芭蕾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古根漢姆美術館及各家博物館的都是我平時很喜歡的紐約體驗以外,去尋找世界各地的風味,了解特殊的香料搭配和烹調手法,對我這樣的吃貨廚娘來說實在是另一種無止境的興奮和享樂。每找到一個新的喜愛的地方,就又是一個對自己好奇心的大獎勵。

我始終相信美好的只有分享了才有價值。紐約,這個絕無倫比的神奇美麗的城市,似乎永遠都不會讓我的探尋之心失望。我也希望把我的發現介紹給喜歡和計划去紐約的人們。希望大家也有機會去不浪費摸索時間的享受一下。這次紐約兩周行,我多次去了幾個不同的區域,為了閱讀方便,我選擇了按區來記錄。由於自己注重吃,有教授義大利烹調課的經歷,所以我在食品細節上會自然的多解釋一些。歡迎大家提議點評,這也可以幫助我今後的系列遊記更為貼切。

曼哈頓法國餐 - 從米其林三星到地道家常小館

在紐約,人們會問 『Do you live in the city? Where ? 』 意思是「你住城裡嗎?住在哪一塊兒?」 事實上,這裡的「城」 就是特指曼哈頓島;而問題本身就好似老上海人問你家在哪個區的一樣,實則是在鑒定你是哪類人,有什麼背景。

雖然曼哈頓(Manhattan)只佔紐約土地的百分之七,是最小的一個區,但它卻是紐約文化的代表及經濟和政治的樞紐。這裡也是才華最洋溢,精力最充沛,競爭最激烈,同時生活成本最昂貴的地方。多少人夢想在這裡生活, 然而這寸土如金的小島,卻讓無數人望曼哈頓項背而莫及。

從建築,到公共設施,歷史和環境,曼哈頓擁抱著一百多年來的各種痕迹。特別是曼哈頓各具風格的十幾個小區,仍保留著上世紀移民生活的精彩和溫柔。

曼哈頓,紐約的靈魂。對我來說,更有太深的意義。這裡是我移民美國的第一站,可以說是我美國夢想的搖籃。回頭看,很幸運在紐約有機會的前後生活了十二年多,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曼哈頓。

今天就讓我這個曾經的曼哈頓人,帶您一起穿梭於中央公園旁的中上西區,品嘗法國人為紐約帶來的美食和浪漫文化。

 

米其林經典三星 - Le Bernardin  (勒博那丁)法式餐

紐約除了地道的各國風味以外,也是國際美食高端餐廳最多的城市。住在紐約的時候,有時事先定好餐廳,打扮起來,晚上下班後去體味一下高雅餐廳也的確是個很舒服的享受。其實不僅僅是去品餐,也是一種對自己所住城市的細細品味。去一家好的餐廳,總會有一個好的情緒和喚起一些美好的記憶。


Le Bernardin 正餐廳 (網上圖片)

勒博那丁是紐約一系列的里程碑意義餐廳之一,也是全世界五十最佳餐廳之內的。這類餐廳有好多家,基本都在中城五十,六十幾街。走在街面上不注意,也許都會錯過。這餐廳正好離我們當年的辦公室都不遠。有那麼幾年時間,除了常去的,我們曾很有興緻地嘗試每一家有名的有代表性的餐廳。

平時走過這裡總是覺得很親切。因為以前家裡老一輩朋友們每次來訪紐約,總是要早早的在幾家名店訂位。這次,又是加了另一原因,因為平時很愛看安東尼.布爾丹 (Anthony Bourdain)的食游節目,他的好友法國廚師埃瑞克. 里佩爾 (Éric Ripert)就是這家的主廚。他是最常在安東尼的節目里露面的搭檔了。雖然艾瑞克自己也是一流廚師,在勒博那丁很年輕時就破格的做了主廚,但他卻一貫謙虛低調,很令人敬佩。如今看不到安東尼的節目了。能走到艾瑞克工作的地方也會覺得欣慰。

安東尼和艾瑞克 (網路圖片)

趁上海大吃貨表弟和我都來紐約,我也提前訂好了座位。沒想到坐下沒多久,艾瑞克竟然走進了正餐廳,走過我們的桌邊去和外面的幾個桌子打招呼。想必有人提了特殊要求了吧。作為紐約人,一般的宗旨都是見了名人也不去打攪,然而那天我真的想站起來去對他說,非常抱歉你失掉了你的好朋友!也許潛意識裡決定去這家也就是想放下一份對安東尼的思念吧!

勒博那丁多年來一直是紐約時報最高級評價四星,也確是名副其實;其也不負米其林三星之譽,不僅服務周全有理,道道菜出爐都是藝術品,色相味口感俱全。這裡是以法式海鮮為主。能把海鮮烹調的時間把握的那麼準確,以給予完美的口感,實在是要高超的技藝的。表弟是個很懂入鄉隨俗的人。他不僅事先問好這裡的著裝要求,他還備有了一個新世界的手機功能,手機對著英文菜單可以自動翻譯出中文!不過這軟體直譯還是有些不靈。直譯到底不能把人家寫菜單的藝術式語言完美的翻過來。所以「輕微的嫩煎」就變成了「勉強熟」。

午餐可以是點套餐,三道里每道都有好幾個選擇。這裡所列的是我們的挑選。遺憾我沒有拍下菜單,所以不能列出每樣的正規名。

 

 

 

 

 

法國餐的火候和配汁和中餐一樣很講究。所有的汁兒都是上桌臨吃時才澆。

和通常米其林餐廳相比,這裡道道菜都比較足量。甜點美的都難以下手。

旅遊時對於高級名店的品嘗,我的觀念是:這類的餐廳,之所以高端, 並不完全在於食品,同時也是環境和氣氛。如果是匆忙趕路的話,那去這樣的餐廳,就折傷了店家一半的初衷。如果自己沒有時間裝扮打理起來,有時訂了位仍不能進入正餐廳,會被安排在吧台,或是咖啡區。雖然餐價都是一樣,但是坐的不舒服,吃起來也是打了折扣一樣。所以要想好好的安安心心的享受這些高端餐廳的美食,還是先讓自己在心理上有個舒適的打算。慢慢的品味,去體會它的味道。

 

做紐約人的日子 —— 下班後去 21Club


下班後去 21Club(另一家紐約里程碑類店)路過時代廣場

還記得很清楚那天出辦公室前同事摯友說白色薄麻風衣更配我的皮包和項鏈。硬讓把我本來穿的淺棕色中麻本色繡花風衣換了。好在那時辦公室里備有好多套以防萬一去不同場合可以更換的衣服和搭配的鞋。去一個特別的晚餐總感到是個小浪漫節日一樣。

曼哈頓各區有太多的非常地道的法國餐廳。除了特高檔的,我想介紹兩家我很熟悉的,都頗有名氣,而且開了很多年且價位適中的餐廳。 兩家都離中央公園西大道都是一兩個街口的距離。

 

Café Luxembourg

盧森堡Café 曾是著名浪漫電影 「When Harry Met Sally」 (「當哈利遇到薩莉」)的拍攝場。餐廳從八十年代一直火到現在。西上城有很多演藝人士居住的地方,包括電影,電視,寫作等藝術門類。餐廳在西七十街。我當時住西七十二街。過去這裡只隔兩條大道。老史從八十年代就喜歡這裡的隨意而有歷史感的戲劇般的環境,也特別喜歡他們的漢堡和薯條。想起來好像每次到這裡吃飯都能碰到電視電影界名人。感覺都是本地人,大家都很自如。這裡的色拉,主菜,和甜點也從沒有一次失望過的。他們牛排上的Bearnaise Sauce博納西醬汁當時的鄰居朋友們都點贊的。


Cafe Luxembourg 餐廳,吧台晚上常常坐滿的等座聊天的 (網路圖片)


美美的午餐(網路圖片)


韃靼牛肉塔配奶油烤麵包(網路圖片)


乳酪漢堡配炸薯條 (網路圖片)


法式烤雞腿 -雖然我不會選這個菜,但只有法國人會搭配的那麼絕!(網路圖片)


eclairs chocolate - 泡芙巧克力

西上城有幾家餐廳可以吃到。有時會出去專門吃一下甜點,喝點咖啡,坐到很晚再走回家。

Bistro Cassis

另一家也是以地名命名的小餐廳 Bistro Cassis也在七十街上。Bistro是比較隨意的傳統法式便餐。 這裡的奶油香草蒜蝸牛,奶油湯蒜淡菜,尤其他們的麵包配給奶油,肝醬非常香。 鴨胸,漢堡,烤雞所有的主菜想起來都饞。餐廳不大,總是滿座。如果要去,最好訂座。這裡也常有西上城住的名人。有一次老史和我被擠進最裡面幾十平尺的角落。那裡擠著兩張小桌,另一桌坐著美國著名的獨一無二的戰略家夫婦,太太是服務共和黨,丈夫服務民主黨。兩人競選大戰之後成為夫妻。電視上平時都是丈夫發言,然而那一頓飯,老史說太太一直在搶話。


Cassis Escargot – 奶油香草蝸牛(網路圖片)


Tuna Tartar 韃靼吞拿色拉 (網路圖片)


牛排加羊角薯 - 法式餐澆汁永遠是訣竅 (網路圖片)


淡菜盆加奶油麵包片 -足夠一頓午餐(網路圖片)


法式軟薄餅包野蘑菇和煎蔥頭(網路圖片)

如果大家去紐約的自然博物館和中央公園,西72 街也有好的中餐廳。不過去體會一下這些本地人的餐廳也許會有一種非常不同的感覺。

希望大家也會喜歡這些地道的,除了紐約很難品嘗到的法國餐。

紐約客眼裡的西上城 —— 中央公園

雖然我一貫是以吃為主,但到了西上城,不能不提中央公園。西上城這部分河邊公園和中央公園之間只有四個街口。住這裡的人戶外生活很方便。 我住紐約時, 也可以說是充分的享受了守在公園邊上的福利。每周早上都會有兩次和好友六點十五分公園邊碰面。鍛煉四十五分鐘到一小時。早晨走在林子里,湖邊的感覺,似乎整個人都能透徹一下。夏天晚飯後,通常也會和老史去公園裡散布或是騎車。騎車繞中央公園裡一圈正好四十五分鐘。


天空上看中央公園和西上城 (飛機上隔窗拍攝)

一百三十年前有遠見卓識的人創立這美麗的三百多公頃的公園。那時他肯定不曾預料紐約今日會如此的繁忙,然而這公園卻永久的為人們帶來鬧市中的世外桃源和美景。七月回紐約有機會幾次早晨去了公園,故地重遊,非常欣慰自己當年的直覺和主見在這西72街買下了公寓。不僅每天得以享受公園的美景, 也因為這房子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 兩百七十八步,從他的門走到我的門--最終走入了一個門。

早上進入了中央公園,似乎才體會到一點兒戀做紐約人的感覺。 這天正好是趕上七月四號國慶節,中央公園比平日多了一份安靜。紐約跟別的大城市一樣,在大的節日也是城裡人出城,城外人進城。


這跑步的小路離大道大約也就50米的距離

72街公園入口對面,是紐約公寓樓的最著名的也是最早的豪華公寓樓之一達科塔大樓 (Dakota 建於1884)。 它曾是1968 年有爭議的出眾導演Roman Polanski,轟動一時的影片Rosemary’s Baby (羅斯瑪麗的嬰兒)的拍攝場所。


Dakota 屋頂 (一般從街面上看不到)


達科塔前感恩節遊行的狀況 (遊行一貫是從西79街自然博物館開始)

如果大家正好感恩節前一晚在曼哈頓的話,可以快天黑時到自然博物館邊上的廣場瀏覽一下。所有的大氣球和遊行的彩車都在那裡待令。很壯觀,很有特殊的紐約感恩節前夜氣氛。

Dakota也是披頭士約翰.列儂的最後生活過的家。在他1980年樓前被刺去世後,紐約市在這樓對面的公園草坪里為他建立了著名的『草莓地『。 這裡沒有草莓。稱為「草莓地」只是根據列儂的經典歌曲『永遠的草莓地』而命名。義大利Napoli市贈送了以約翰列儂的歌 『想像』 IMAGINE 為中心的馬塞克地碑。這裡每天早上都會有人獻花。


早上七點多過來,獻花早已放在 「想像」的地盤上

也有業餘的喜歡披頭士的自發樂隊在這裡唱約翰的歌曲。我印象中幾乎每天都是一樣的人在這裡演唱。這些人組成的樂隊後來也會去時代廣場的地鐵站里表演。聽說那些唱歌的人都是靠遊人的小費為生。這次發現似乎有了新的規定。平時業餘的歌手們一個都沒有了。看到了標牌才知道這裡已不允許這樣的演唱活動了。從不知道是什麼人來送花,而且每天都有,風雨無阻。有一點能夠肯定,人們對於和平和愛的理想是永遠一致的。

離草莓地五個街口,就是紐約古老的,曾是紐約所有餐廳里年度營業額最高的,全美第二的美式經典餐廳Tavern on the Green。這家餐廳從1934年開始營業到2009年大危機時破產,經歷了好幾任老闆。當時內部裝修品和餐具拍賣,好多人都像是懷念紐約記憶一樣的去搶買。2014年重新開業以後,也曾請了傳奇的名廚,加州美式餐創始人Jeremiah Tower來做主廚。記得他曾說這樣規模的餐廳無法追求藝術美食。

這經典餐廳只有提前訂位才可以進去。如果白天午餐的話,後院的風景更美。這次回去,發現在外圍又加了一個咖啡窗口。很早就開門了。咖啡口味也很正。清早點一杯咖啡,去坐在側面的後院里也可以像紐約人一樣的享受一下中央公園清晨的安靜。非常遺憾的是另一家西六十七街上極精典的Cafe Des Artistes開了九十多年後也在2009年危機時關門了。當時的要求是新餐廳必須保持內部的壁畫。


Tavern on the Green(網路圖片)

如果有多半小時的時間,也想在公園裡多走一下的話,那從『草莓地』 繼續往東面走,不到五分鐘,就可以看到著名的畢士達平台和噴泉 (Bethesda Fountain & Bethesda Terrace)。無數的電影都在這裡取景,是中央公園的核心部分。


畢士達噴泉夏日初晨的水蓮


畢士達廣場秋日 (好友北辰11/17日攝影)


從中央公園的湖上看西72街高樓 -那低的屋頂就是達科塔(好友北辰11/17日攝影)

這平台是兩層的。站在畢士達平台上, 可以看到畢士達廣場和噴泉的全景。下面是Bethesda Terrace 的台階和通道。這通道的設計,裡面似乎包含著無數人對藝術和傳統的愛。頂部是由一萬五千多塊釉燒的瓷磚組成的。有人說這裡是西班牙風格,有人說是土耳其風格。其實它的設計是綜合了歐洲文化和設計的色彩。瓷磚是一家英國名瓷場製作的。這種瓷磚一般可以在歐洲的大教堂做地板用。這是世界唯一一個地方用來做屋頂。這五十噸重的頂部的瓷磚從八十年代開始取下修復,直到2007年才正式對外開放。 順便提一下,側面的台階還可以通到一個新修的公用洗手間。只有在裡面大通道可以過去,在外面是看不到的。

這裡也常有街頭藝人借這裡的迴音來突出自己的表演。每次經過這個通道,都讓我想起一位看似拉丁美洲的女士在這裡唱歌劇,我當時覺得她一定是位新移民。她沒有任何電器設備,一條簡單的淡綠色布裙,薄底的平底鞋,她那深厚洪亮而悠遠的歌聲,和她的表情形象始終留在我的腦子裡。每次走過這裡都默默的希望她能夠尋找到自己的生路。

中央公園,包含了整體的紐約精神。卓越的理想帶來了公平,民主和博愛。它是紐約對自然和人類的愛心的表現。如果你去游紐約,努力獎勵自己半天的時間去體會一下吧。

 

作者介紹:

Nancy, 本名金維琦。移民美國後,在紐約州立大學時裝學院就讀時裝面料和市場開發專業,畢業後三周就被一家香港最大的服裝公司聘用。後來的二十二年里一直在美國時裝界著名的公司和品牌里擔任要職,期間還被中美洲一家最大的服裝廠聘為他們的第一位女副總裁。2012年來到亞特蘭大從事一個百年童裝品牌的產品開發和生產,一直工作到四年後該公司改組。

從新移民到走入社會主流,注重的不在於金錢收入,豪宅,名車,或是體驗名吃名牌。而在於自己真正的學習和了解社會觀念及文化,同時開發自己的潛力,了解社會,分享知識,幫助同人一起前行。

始終相信美好的東西分享了才更有價值。兩年多的職場空檔自由生活,從在一凡小屋學習烹調,到教授中西烹調課,到帶領團隊一起去義大利旅遊和學習,使我更加體會到與人分享知識和經驗的樂趣與意義。感謝朋友們喜歡我的微信,並督促我開始努力通過文字來更好的向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獨家約稿、原創。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免責聲明: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部分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金家小姑奶奶

小姑奶奶,北京的堂兄就這樣叫我。雖然他已逝去多年, 但這稱呼喚起我對童年,對父親的哥哥們,嫂子們,我的遠方的堂哥堂姐們的思念。父親是他那輩里最小的一位。和哥哥們很親。 按當時的文化,他是絕對晚婚了。有我的時候,堂哥堂姐們早已都十多二十多歲了。雖然家裡傳統規矩很嚴,然而對我這個最後出現的姑奶奶,似乎一切都是新時代的,包括家裡的規矩。非常慶幸因為最小而得到的少限制的自由。也許是從小的自由放樅,帶給了我無邊的追夢的想像力......金,父親的本姓,也在文革期間被迫放棄。金家小姑奶奶,是真實的,原版的,那個在新街口的衚衕里最愛吃有嚼頭的北京蛋卷的小影子。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