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親歷美國宗教生活: 溫暖+感動

美國是一個宗教社會,中國人到了美國生活就會感受到濃厚的宗教氛圍。本文作者的兒子在美國讀博士,所在的小城只有10萬人口,竟然有123座教堂之多。王經勉與妻子到美國探親時,有機會近距離觀察華人生活中的宗教因素,並記錄了其中一些有趣的細節。

意外:初到美國便迎來免費晚餐

在我們來到美國的第二天,兒子說是有位G太太請妻子和我去她家吃晚飯。我們素不相識啊,怎麼好去吃飯。兒子說不是單請我們,還請了其他一些中國人。另外也是怕我每天照常上學不能總陪你們,認識一些這裡的中國人,也好時常有人聊聊天的。

在去G太太家的路上,兒子說她家這種中國人的聚餐每個周五都有的,平時大家各忙各的都說英語,大家是把這裡當做華人用母語交流的平台。對於我關於這免費晚餐的質疑,兒子專註開車沒詳細回答,只是在G太太家門前下車時提示我們,這種聚餐有美國特色,有些宗教程序,要我們不要認真,只當是了解美國文化環境里華人的生活吧。

兒子來美國是攻讀文化心理學博士學位的,要研究的就是不同文化族群人們的心理差異問題,而西方文化區別於中國最重大的特點就是他們的基督教文化,研究基督教文化自然是他的研究課題之一。

兒子以前說過,他就是要把LAS CRUCES(拉斯克魯塞斯是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座城市)這座小城當做典型的美國文化實驗基地,研究這裡多元族群的不同心理特徵和機制。他太專業的東西我是說不清的,但當時不用多解釋,我似乎明白了他與這個聚餐的關係和領我們前來的道理。

G太太家住在本市很普通的一片住宅區的一座普通平房住宅里,當然這是美國標準的普通,按中國標準那大得實在很可以,來二、三十人聚會完全沒問題,而且來客還見不到人家的卧室在哪裡。

但和大多數美國空巢家庭一樣,只是住著已經60多歲的她和先生兩個人,我想這大房子的空曠應當會增加兩位老人的寂寞和孤獨感的,來些年輕人熱鬧熱鬧得說是好事。但對我和妻子這樣年齡相仿的人前來,猜想他們會有更多的話題。

bible1

做客:第一次見識基督教的餐前祈禱,餐後還有講經

主人真是很熱情,先在客廳迎候的G太太見面就說早就知道我們要來,問我們感覺怎麼樣,現在時差倒沒倒過來等等。我們還是顯得拘謹些,不知怎樣表示對等的熱情才合適,也不好太深地打聽人家什麼。但也算知道了他們是六十年代從台灣來美國,在這裡居住一段後到別的城市工作,是退休後又回到這裡,她說這樣的小城市最適合老年人居住了。沒等這樣初次見面的對話在繼續,陸陸續續的客人們進門了。

挺有意思的是,來這裡的人不用誰介紹,只要是初次見面的都主動搭話互相認識。那天來了近二十人,多數是留學生,年齡大一點的有幾個訪問學者,還有中國在這裡設立的孔子學院的工作人員。儘管來了這麼些人,只是一進門的客廳就差不多夠用了,往裡走還有一個更大的也算是客廳吧,只是沒有大沙發,除了那架鋼琴外,牆邊多是木製小桌小凳子。

也有些人嫌外面的客廳太熱鬧,三三兩兩地來這裡小聲交談著。G太太則忙著和兩個女孩在一個個擺好飯菜,還放好一摞一次性盤子、衛生筷子和餐巾紙。

這時G先生從外面回來了,和他一起進門的是個美國人。都很熟,不用一一打招呼了。對大家喊了一句什麼我沒聽清,別人一定都明白了,客廳里一下子變得鴉雀無聲了。

我是第一次見識基督教的餐前祈禱,G先生說的大意是感謝主讓我們在這裡歡聚,賜給我們飲食等等。幾句話結束後開始用餐,是自助餐方式的。我和妻子因是年齡原因又是新客人,被推讓著先開始吃。大約十幾個菜吧,G太太做的居多,其它是客人自己做好帶來的,我記住了這一點。大家都是端著自己的一次性盤子用餐,客廳和餐廳里又開始了三三兩兩的交談。

用餐完畢大家都將一次性餐具送到垃圾桶里,廳里廳外仍如原來一樣乾淨。兒子示意我們到裡面那個廳坐好後,大家陸續都過來找小凳子坐好,像學校要開會了一樣。還是G先生主持,說今天那位美國先生要給大家講經。

講經這種基督教儀式早年在大連的北京街教堂見識過,但那天那位美國先生可沒講那麼多,再加上一位中國的訪問學者翻譯成華語的時間,也就是二十來分鐘就結束了,但我和妻子因時差沒倒過來而困得不行了,只記得那位美國講經者稱讚了在座各位都將是博士,是有各專業方面的智慧,但最高的智慧是聖經,再別的我就記不清了。

但臨走時G太太對妻子說了星期天最好去教堂,說那裡有更多的朋友最好見見的。吃人家的嘴短嘛,也是盛情難卻地答應了。

pray

去教堂做禮拜:美國人的熱情令我擔心他們是認錯了人

美國的基督教文化真是了得,兒子說他們這座10萬人口的小城,因為教派、居住區域和民族不同,竟有教堂123座。但除了老城中心那座十多米高的老教堂外,其餘都是和平房差不多高的,我們星期天去的那座就是比附近民房稍高一些的平頂房子,連十字架都沒有,裡面倒也能容納百十來人的。

兒子說附近的華人都來這座教堂的,這是一座新教教堂,不供聖象沒有神父,信徒自己確信能與上帝交流,每個人都可以登台講經的。那天我們到得比G太太都早,但是和我們打招呼的人更熱情,而且大都是我們分不清什麼族裔的美國人。

其實他們不是和我們日常的熱情一樣的原因,而是為他們的郊區又有新人前來而歡欣。當然也是看得出我們是兒子的雙親,所以敢大膽地前來握手問候。他們先是跟兒子打招呼,然後就轉向我和妻子,眼睛直視著你說著什麼。

開始我沒敢太熱情地回應,因為他們熱情得真使我擔心他們是認錯了人。他們確實不是認錯人了,而是不同教派之間壯大自己勢力的競爭,使他們對新朋友發自內心的熱烈歡迎。真不忍告訴他們我們來這裡的原因,除了G太太的盛情難卻,也是為了看看來這裡的華人。

然而這裡的華人真是太少了,除了前天晚上在G太太家見過的一些人外,再沒多出太多的人,而且主要是來這裡探親的人。有的是探望讀博的丈夫或妻子的,也有探望孔子學院工作人員的,有的還帶著幾歲的孩子。

中國人之間也都打了招呼,但明顯沒有美國人那麼熱情,可能還是大家只把這裡當做交流平台,並無美國人那樣信教傳教的義務吧。與一位中年男人交談了一會兒,他來這裡的情況很有意思。他是來自西北的漢族訪問學者,我估計他來這裡訪學的重要動因是來照看正在這裡讀高中的兒子。

他是先把兒子送過來讀書,而後爭取了當訪問學者的機會。問他兒子以後的求學方向,他說很在美國乾重畢業是很難回國參加高考了,我當然認同這種可能。

這時G太太來了,沒時間說什麼,遞給我們一個同步翻譯助聽器(不知規範名稱),交給我們怎樣使用,說她是這裡的華語同聲翻譯。華人再多這裡也是美國,做禮拜還是英語的。做禮拜的程序還是唱歌、祈禱、講經和用聖餐等等。

講經就是就一個問題對照聖經原文講些道理,那天講的是擁有財富再多也可瞬間失去的,所以要重視永恆的靈魂。那天時差還是沒全倒過來,其間還是昏昏欲睡的。要不是兒子不時掐我胳膊,真是怕要因失態而褻瀆神靈了。

bible3

妻子與兒子在教會

整個硬著頭皮堅持的過程中也有一點好的記憶,就是他們唱讚美詩歌曲的時候。教徒們全是訓練有素的合唱隊員,也沒有指揮,大家就自覺地唱出了男女高低音不同聲部,無伴奏合唱渾然天成。

這時一隻耳機里傳來的是G太太的話語歌詞朗讀,與另一隻耳朵聽到的合唱合成了配詩朗誦,儘管互相干擾著聽不清具體內容,但與講經相比還是很有音樂美感的。當然我得承認,在那種氛圍中,我是對教徒們的虔誠有所感動的。

告別:對主人的宗教虔誠感動卻遭遇跨文化的溝通難題

昨天又是周五晚上,我們主動提出去G太太家,主要是為了帶去我們自己包好的餃子,覺得禮尚往來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啊,不然覺得心裡不安。自助餐開始後,應當是每個人揀到了我們包的餃子,心裡感覺不錯,不知基督教教徒是否理解我們的助人為樂的心理支撐,但我想要達到相互溝通這兩種文化的助人為樂是很不容易的。

正如我對那天餐後的講經一樣,還是很難理解。那天G太太請來一位從阿富汗歸來的士兵講經,他說是因為有神與他同在,他才能在戰場上克服恐懼,最終得以平安回家的。

告別時我們對G太太說我們就要去東海岸旅遊了,而後要回國,這是最後一次來他家了,對她的款待表示感謝。G太太好似沒嘮夠家常,一再稱讚我們有個好兒子,對妻子說想來這位先生一定也不錯,你們的家庭真是很好的。

當時我真覺得中國人之間多麼容易親近溝通啊,無論她有怎樣的台灣和美國背景,嘮起家常來就像十分要好的鄰居。但聽她最後叮囑妻子的話時感覺可不同了,她說要聽神的話,聖經上神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不是別的虛妄的話,而是很具體地告訴我們要怎樣怎樣……我真的被她的虔誠感動,令我像對所有敬業的人一樣尊敬。

但我確實無力理解和驗證他所說的那一主體的存在,也無力設想怎樣按照那樣的意志行動。估計她也同樣不容易理解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我要說一套我們的道理也難在這裡服眾。看來,跨文化的溝通問題確實是國際間博士們需要努力研究的課題,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相互了解的多一點也是有益無害,而且很有必要的。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王經緯,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亞特蘭大生活網 管理員

關注北美生活網,即時收取北美海外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海外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