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若敏:《北極探險1:北極之門-郎伊爾城》

對北極的最初印象,來自傑克倫敦的好幾本小說,最喜歡的是《荒野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orld》,當年二十多歲的我,對這本書曾愛不釋手。讀過很多遍,再讀依然會感動,傑克倫敦絕妙的構思和精準的擬人手法,讓人嘆為觀止。

給我印象極其深刻的是作家筆下的巴克和北極荒野,「嚴寒彷彿凍結了大自然的心臟,人在雪裡多躺幾分鐘,就活不了。」北極的荒野,極度嚴酷,不可侵犯的神聖,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巴克也經歷了生死的考驗。北極對任何生命都是公平而嚴峻的,絕不放縱人類的冒險和貪婪,只要違反自然法則,就會遭到嚴厲的制裁。一片片白雪、冰川、冰牆,冰原,荒野上奔跑的北極熊、北極狐、麋鹿,還有高飛的候鳥,海中的海豹、海象和鯨魚,這裡是他們的專屬領域。人們只有夏季的6月到8月,冰雪融化了一部分,才能到北極深處一探究竟。

2016年9月,與朋友一起制定了北極的行程後,就一直期待著。考慮到暈船的因素,決定先選擇北極。南極將是下一個目的地。

從挪威的奧斯陸飛抵朗伊爾城(Longyearbyen)需要三個小時。北緯78度,往北1300公里就是北極點-北緯90度。地球上人類最北端的聚居之地。各種最北的頭銜,讓我在腦海里,勾勒出朗伊爾城大致的模樣。

一望無際的冰原,北極熊在守望,苦寒的土地,遙不可及的遠方。朗伊爾城是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的首府,斯瓦爾巴的意思,就是「寒冷的海岸」。

飛機已經開始下降,看著舷窗外的景緻,心在跳躍,荒涼的群山,白雪在上面濃墨重彩,黑白分明,融化的雪水,隨意塗抹著喜歡的模樣,就是冰川也不如想像中晶瑩潔白。倒是一棟棟色彩斑斕的木製小房子,為這裡增添了歡快的氣氛。與我想像中北極的冰天雪地有一點點距離。

走下飛機舷梯,已經是凌晨一點,太陽依然斜斜地掛在3點鐘的位置上。這就是極地的24小時白晝,沒有日出,沒有日落,擁有午夜的太陽。

機場不大,我們在傳送帶旁等待行李,巨大的北極熊標本就在身邊,提醒我們已經踏上了北極的土地。感謝Quark Expeditions,為我們安排了接待人員,拿好行李,就看到一位美女,手持QE的牌子,將我們接到大巴上面,並點名,確定沒有遺漏任何人。

司機第一站就停靠在我們的旅館(Svalbard Hotel& Lodge),2017年 2月份訂機票時,才發現機票緊張,旅館也所剩無幾,在Booking.com 上,發現此酒店評價超過了9分,訂到最後一套兩卧室公寓。在去旅館的路上,遇到午夜陽光婚禮的新娘和新郎。

果然,房間很大,有兩居室六張床,非常寬大的客廳和完美的廚房,兩個衛生間,還有洗衣機。牆上是北極熊的海報,它正抬頭望著我們,萌萌的模樣。安頓下來,已經是深夜2點半,可窗外依然是白晝,好在厚厚的窗帘,讓黑夜暫時降臨,我們可以安然入睡。

 

一覺醒來,已經是上午9點。Jack 穿戴整齊,去超市買了一些酸奶、香蕉、麵條、青菜、雞蛋和肉類回來。令人驚嘆的物價,也擋不住我們做飯的腳步。熱騰騰的麵條和麵湯頓時讓人心情舒暢,中國胃在一周的西餐包圍中,終於得到了突圍和舒展。

將行李按照QE規定存放在酒店儲存室後,我們開始了朗伊爾城的發現之旅。第一站,自然是評價最高的斯瓦爾巴博物館(Svalbard Museum)。這是介紹北極歷史和動植物最好的博物館之一。也是位於世界最北部的博物館之一。

斯瓦爾巴博物館是由390根不鏽鋼柱支撐起來的,這樣風雪能從建築底部的空間順利通過,也能防止地面吸收熱量導致凍土融化。中心的頂部和外層覆蓋了一層延展性較好的覆銅板,以此對抗北極寒冷的天氣。屋頂的三維模擬系統可以模擬出風雪經過時的運動情況。建築外層的銅殼邊緣呈傾斜狀,可以防止大雪在門口和窗口堆積。果然是每個細節都有特別的考量。

一進門,要戴上鞋套,由於當地礦井的煤炭灰很多,還有鞋底的積雪,融化後都會損害木板,這個約定俗成的規定,人人都在遵守。酒店裡也是如此。還有柜子可以免費存包。博物館內部裝飾材料主要以松木為主,演繹著北歐的審美元素,設計十分現代和直觀,布局精巧,室內空間的色彩側重於暖色調,給人以溫暖的感覺。也許是外面太冷了,形成巨大的反差。

這裡有好幾張大大的地圖。右下角就是歐洲大陸的最北端。有兩個大城市,左邊的一個是挪威的特羅姆瑟(Tromso),右邊一個是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都是人們去北極的出發點。左邊巨大的島嶼就是著名的格陵蘭島。隔一條海峽的小群島就是斯瓦爾巴群島,北緯70-80度。朗伊爾城在群島中最大的島嶼Spitsbergen(斯皮茨卑爾根島)。

面對著博物館入口是一具海象標本,栩栩如生。這裡包括當地歷史、地理、動物和植物等等的介紹和展示,內容包羅萬象。展覽的中心區是一個巨大的北極熊標本。這是朗伊爾城最後一隻攻擊過人的北極熊。2011年的一天晚上, 在朗伊爾的一個野營地, 一頭北極熊闖入男學生的帳篷, 北極熊攻擊了幾個人,同伴開槍的時候, 一個男孩子已經遇害。自從這隻北極熊被打死後,朗伊爾城就很難再見到北極熊了。

北極熊的悲劇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人、動物和自然之間應該如何共存?斯瓦爾巴博物館的每一件展品——海豹、麋鹿、鯨魚、野鴨、北極燕鷗、礦燈等都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這是博物館讓我最受益的地方。讓人們面對自然,理性地思考。

斯瓦爾巴德的探險歷史也是展覽的一個重要主題,500年前那些偉大的探險家們不畏艱難,前赴後繼,終於打開了北極的窗口,踏上北緯90度的冰原。那些百年前使用過的器具、衣物、獵槍,還在向人訴說艱難的探險和開拓的件件往事。同時,對北極的掠奪,也讓今天的人們開始反思。

博物館被展板隔成內外兩圈。內圈是以北極熊、北極狐、海豹、麋鹿、北極燕鷗和極地苔原植物標本組成的生態展區。讓我們了解動植物的生長環境和特點。外圈以順時針為序,主要是實物和各種模擬場景以及大篇幅的資料介紹和照片,反映了當年探險家們的艱苦旅程。這些介紹對於認識北極早期的歷史、狩獵陷阱、煤礦開採、生活在北極以及近幾年的發展狀況有著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這裡還有一個狩獵人小屋和煤層複製品,你甚至可以親身體驗一下煤層,礦工宿舍門外有一個木製的洗衣板,讓我十分驚訝。在如此嚴酷的氣候條件下工作和生活,艱苦程度可想而知。早期採礦業的相關知識。北極探險者的故事,都讓人感慨萬千。

20世紀之前,雖然有眾多探險者來到這裡,因為無法熬過嚴冬,沒有人在此定居。這個小城最初是由美國人約翰•朗伊爾(John Munroe Longyear)於1906年建起的,他是波士頓北極煤公司(Arctic Coal Company of Boston)的大股東,於1902年來到斯瓦爾巴德群島,從挪威人手裡買下島上的一個煤礦,該地漸漸地被稱為「朗伊爾賓」,「Byen」在挪威語中是「城市」的意思。

可惜1943年,朗伊爾城被納粹德國摧毀,現在的規模是二戰後重建的,直到1990年代初,煤礦一直是朗伊爾賓的支撐產業。至今,早期礦井的木棧橋依然點綴在高高的山腰上,星羅棋佈於整個小城之中。

與屬於全人類的南極大陸不同,通過1920年2月9日簽訂的《斯瓦爾巴條約》,挪威獲得了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四十二個國家簽署平等利用開發北極資源的國際協約,這種模式便是日後解決國家間領土糾紛問題的「斯瓦爾巴德模式」,協約也授予了所有締約方的公民享有到這個島嶼來工作的權利——其中也包括中國。由於該條約的自由規定,斯瓦爾巴群島沒有旅遊或居留方面的簽證要求。在該地區的全體居民中,混雜著35個民族的民眾,而他們中的幾乎所有的人都居住在朗伊爾城。

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種子庫就在朗伊爾城。博物館對此有詳細的介紹和標本模型。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e frøhvelv)是為了在大規模的全球性危機期間,防止其他基因庫中種子的丟失,確保全球糧食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這座種子庫可存儲22.5億顆種子,可以抵禦小行星撞擊地球、核戰爭等災難。種子庫建於凍土地帶的岩石中,因此不受氣溫變化的影響。其位置高于海平面130米左右,即便格陵蘭的冰蓋融化,或者南極洲的冰層完全消融,海平面上升61米,它也會安然無恙。

2016年10月,由於全球變暖,北極地區平均溫度較正常水平高逾攝氏7度,導致部分永久凍土融化,同時引發融冰和暴雨,雪水湧入種子庫入口並結冰,儼如冰河,幸未波及儲存種子的地點。看來今後還是要時時防範各種危機,絕不是一勞永逸。種子庫建築在朗伊爾城的東部,人煙稀少,是北極熊經常出沒的地方。

「我們要通過把這些當地居民司空見慣的東西拿來展出,以此告訴人們,你們身邊就有斯瓦爾巴德的歷史和文化,請保護好它們。」 斯瓦爾巴德博物館是人類在北極活動的一個歷史縮影,也因宣傳生態保護,促進自然和文化間的緊密聯繫而獲得2008年的「歐洲博物館獎」。

兩個小時的參觀,十分享受在這裡的每一分鐘,我仔細地看了每一段動植物和歷史的介紹和圖片,受益匪淺。彷彿步入時光隧道,從歷史走到現在。重溫了一下朗伊爾城從一個寂靜孤獨的蠻荒之地,開發為礦區後,逐步發展為目前全球最北的以極地研究為主城市的歷史。當年,朗伊爾城出產的煤炭曾經溫暖過整個挪威,而今這裡的科學家正在為如何阻止全球變暖,如何追蹤生物圈變化來解釋人類的未來等研究課題而努力。上船後的11天旅程,讓我常常想起在博物館學習到的知識。保護全球的生態平衡,讓氣候變暖放慢腳步,是每個地球人的責任和義務。

博物館與世界最北的大學連接在一起,這裡有出售書籍和紀念品的商店。我們出門後,正好遇到一位背著書包的年輕人,他剛從大學裡走出來。我問了幾個問題,他熱情地介紹了一下這所世界上最北大學的現狀。

斯瓦爾巴大學中心(University Centre in Svalbard,UNIS)於1993年啟用,是四家挪威大學的協作學習中心,專門講授地球物理學、北極生物學、地質學、北極科技,提供以及學士碩士博士等學位,合計約有300名學生。學生一般在此學習極地的相關課程,再回到其他的主校園,這裡相當於一個分校的校區。

隨後,我們進到【RABALDER】的一間咖啡和烘培店,店裡的人很多,甚至找不到位置,一位好心的約翰先生讓我們與他公用一個桌子。來自丹麥的約翰先生,看起來六十歲左右,身體十分硬朗,他是另一艘游輪的探險隊長,下午也要出發了。在這裡享受一下難得的岸上時光。他侃侃而談,讓我們在上船之前,了解了不少北極的知識。看得出,他是發自心底地熱愛這份工作。這裡的甜點和咖啡都十分美味。

告別約翰以後,我們走進了一家戶外運動商店,吸引我們的除了各式戶外用品之外,槍櫃里的各式長槍短槍,琳琅滿目。櫃檯上帶著眼鏡的北極狐用探究的目光望著我們。由於北極熊的威脅無時不在,因此居住此地的每一名成年人都要學習如何使用來福槍。

剛剛在斯瓦爾巴博物館時,看到一把挪威捕獵者喬治·尼爾森的來福槍,已經銹跡斑斑。1921年12月,尼爾森前往一個偏遠的地球物理觀測站慶祝聖誕節。但人們再也沒有見過他。直到1965年,徒步旅行者發現了尼爾森的遺骨,才解開了他的失蹤之謎——他被一頭北極熊吃掉了。這把來福槍在他的遺體旁邊被發現,一顆子彈死死地卡在彈膛里。

我們在行走的路上經過了朗伊爾城特有的紅白色三角形北極熊「警告」路標,因為這裡是北極熊的家園。  北極熊是追逐冰塊來生存的,海冰融化多,北極熊的生存空間就小,氣候變暖,人類的活動範圍的擴大也是北極熊及其他野生動物數量迅速下降的重要原因。

就要告別朗伊爾城,進行11天的北極探險巡航,我們內心激動而期待著。當我踏上輪船的舷梯,最後回望朗伊爾城的那一眼,我對自己說,11天以後,再見!

(選用部分網路資料和照片,特別感謝)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獨家約稿、原創。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免責聲明: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部分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