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華裔碩士:美國家庭模式和教育方式,帶給我的啟發
現居美國的3孩寶媽Ming,是果媽閱讀的在美國的會員。她對教育情有獨。自從懷第一個寶寶開始,她就在探索如何做一名合格稱職的媽媽。
帶著這樣的疑問,她果斷放棄法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毅然改學教育學專業。於2017年12月獲得美國教育學碩士學位,並獲得美國雙州(喬治亞州和北卡州)教師資格證。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Ming的故事,聽她為你講述她在美國的生活與求學心得,帶你了解美式家庭模式和美式教育。
現居美國,三孩寶媽(大寶女兒快4歲,二寶兒子2歲,三寶兒子半歲),對教育情有獨。
現在主要工作是在家和孩子一起成長,在修教育心理學博士課程,同時在學習和踐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和非暴力溝通,兼職翻譯。
這次我分享的主題是: 三孩寶媽在美生活及求學心得。
美國人如何運作家庭?
1. 夫妻合作
既然來了美國,我就想學學美國人如何運作他們的家庭。
一方面,絕大多數美國家庭都是自己帶孩子,公公婆婆爸爸媽媽有他們自己的生活,只是偶爾在特殊情況下幫忙帶幾天孩子。另一方面,我拿出自己喜歡嘗試新事物的熱情鼓勵自己,入鄉就要隨俗,要過得跟美國人一樣才算真正在美國生活。
經過和各個年齡階段的美國爸爸媽媽電話或面對面溝通,我得到的結論是,美國家庭運作的核心是夫妻合作。實際上就是咱們中華文化的一句俗語,「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在美國,很多女性結婚有寶寶後會選擇在家帶孩子,全職媽媽在美國是一項普遍而受人尊重的工作。很多全職媽媽生寶寶前有非常好的工作,比如會計。也有很多女性選擇繼續工作,要麼把寶寶送去幼兒園,要麼調整工作時間和先生合作帶孩子。
在美國,幼兒園體系非常成熟,很多美國人白天上班時間把寶寶放在幼兒園。幼兒園根據寶寶年齡分不同班級,1歲以下,3-4寶寶配一個老師;1-2歲,3-6個寶寶配一個老師;2-3歲,4-6個寶寶配一個老師;3-5歲,6-10個寶寶配一個老師。
比如說,先生白天九點到下午五點上班,妻子在家帶孩子時,管理家裡的事; 先生下班回家後接替妻子帶孩子和管理家裡的事,妻子去上班或上課。我跟先生踐行的是後者,先生需要工作,我需要上課,作業和實習。
我們一起計劃好時間安排,輪流帶孩子和做家務,每天都過得其樂融融。當然,我們特別幸運,一路走來一直都有很多很多朋友給予我們熱心地幫助。
在此,我想分享一件讓我一直感動不已的事,也是我為先生驕傲不已的事。這件事的完成也極大的鼓勵了我們,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力量。各中原由,先生換了新工作,工作地點在北卡州,我們當時是在喬治亞州。
2017年2月,在我懷著二寶七個月的時候,我們從喬治亞州搬去北卡州,但當時我還有最後一門實習課沒有修。我和先生的計劃是,我生完二寶,爸爸媽媽過來幫忙帶孩子,我8月份回去喬治亞州修完這門課,然後12月畢業。
然而,計劃沒有變化快,爸爸媽媽簽證兩次被拒,無法來美幫忙帶孩子。然而,我是一個有事沒有做完就渾身不自在,也不能安心做別的事的人。所以,我告訴先生說,「我還是想回去喬治亞修完實習課,打算12月畢業。」
先生很冷靜地說:「你去吧。我可以邊上班邊帶著孩子堅持到你畢業回來。」
就這樣,先生邊上班邊照顧2個孩子3個半月。我在這三個半月里,一邊完成學校的課程作業,一邊全職實習教課,並且參加斯坦福大學主辦的國際教師資格證評估。
我不能想像先生這三個半的月生活狀態,也記不清我因為想孩子們流過多少公升的淚水。
但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先生全力以赴的支持,正是他一直跟我說的,他會盡他最大的努力為我創造條件讓我做我喜歡的事。我可以順利畢業拿到這個教育學碩士學位,大部分是先生的功勞。
2. 夫妻關係
看到這裡,大家都會羨慕我和先生苦盡甘來終於可以過上在一起的幸福日子,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我和先生都認可接受了美國文化的家庭觀念。
一方面,家庭永遠是第一位。在美國,不論是參加各種正式或非正式聚會活動,還是政府或工作的各項政策,如醫療保險等,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參加或實施。
例如,我畢業參加畢業典禮時,我的學校發出的邀請函的對象是我和我的家人。我家雖然只有我先生一人工作,他單位購買的保險是我們全家的保險。正是如此,我和先生不論做什麼決定和計劃一直把我們這個家庭放在第一位。
另一方面,雖然家庭第一位,但姻緣關係大於親子關係。所以,我和先生把經營家庭的重心和中心放在我和他的關係上。我們一致認為,親密關係既要各自獨立成長,也要相互成就。
我和先生一直踐行著我們的約定: 平均每2個星期會有一次深度聊天,彼此心平氣和傾聽對方近來的各種感受和想法。每每深度聊天和傾聽時刻,我都把我的所學所悟分享給他。
同時,我也耐心傾聽他的各種體會和想法。我感覺,每一次聊天,都會加深我們對彼此了解和理解,進而更好地愛對方。
在華人朋友的一次分享會上,主講者問過一個充滿智慧的問題,一直深深地觸動著我: 當你的人生之船遇到礁石時,你是希望上天幫你把礁石挪開,還是幫你把水漲高? 我和先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把水漲高。
因為我相信所有遇見的人和事都蘊藏著我要學習的功課,與其一時逃避問題,然後周而復始地遇見類似的問題,不如早點提高自己的廣度和高度擁抱它享受它。
雖然我和先生相識相知第十年,結婚第六年,但因為來自完全不同的原生家庭,帶著各自認為對的信念,我們有著數不完的差異和解決不完的矛盾。
幸運地是,我們都願意傾聽彼此的想法,願意欣賞肯定對方,願意改進自己,努力成為更好地自己和更好地我們。
比如,我們從最初的憤怒地表達對對方的不滿到現在的用非暴力溝通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希望。從最初的試圖想要改變對方到現在的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和等待對方的成長。從最初的爭辯對錯到現在的謙卑認輸: 「對不起,我愛你。」
3. 謙卑
我以為我和先生帶著一對兒女,從此可以開心幸福地生活了。可是,上天太垂愛我們,又送給我們一個小天使。我驚慌失措地發現懷孕了。在異國他鄉,沒有任何人幫忙,兩個寶貝已經讓我和先生手忙腳亂了,再來一個,根本無法腦補畫面。
而我計劃的要修的課,要上的班,全部需要重新調整。這時,先生摸著我的頭是說,「這的確是個挑戰,但不表示,我們無法做好。」我也回了他一句,「總是有辦法的。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找到辦法。」
轉眼間,三寶半歲了,時間在流動,生活在繼續。不禁,我又想起這個美好的理論: 你要相信你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讓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
這意味著,不論發生什麼,你都可以成長,你都可以有所學,你都可以變得更強大。
我一直都特別特別欣賞美國人為人處世的謙卑,不論他們的職位多高,賺錢多多,幫助過多少人,他們從來不炫耀,不顯富,不留名,不求回報。來美五年多,遇到過無數讓我感動到無法呼吸的人和事。
我這有一個教育中心,是一個有濕地、溪流、森林和湖泊等供孩子們培養生活技能的200多英畝的大莊園。偌大的莊園是一位老太太自己花錢修建後以1美元的價格捐贈給北卡州政府,並指定用於孩子們的教育基地,只因為她愛孩子。
工作人員說,老太太在世的時候每次孩子們經過她的住所,她都會給每人一塊點心,現在每次帶孩子們玩完離開時工作人員依然給每人一塊點心。
每每遇到或回想起這樣美好的人和事,都讓我磨掉自己身上一個驕傲的稜角,而多一分謙卑。謙卑臣服所有的遇見,這就是愛,力量和喜悅的源泉。
所以,我由衷地感謝我生命中遇見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是這一點一滴讓我成為此時此刻平和從容的自己。
正是因為沒有任何人幫忙帶孩子,先生不僅所有家務樣樣都能做,而且全程參與了照顧和陪伴孩子,孩子們充分感受了父愛如山。正因為我和先生有各種不同和矛盾,所以我們不僅懂得要好好傾聽,好好說話,也堅定要經營一個充滿愛的家。
不止為我和他,也為孩子們創造充滿力量的原生家庭。正是因為三寶的到來,不僅讓我慢下來,認真體驗專屬自己的悲歡離合,還徹底破除了自己對完美的執著,讓我願意放下所有的驕傲,陪著孩子們謙卑前行。
美國人如何教孩子?
不少同學朋友一聽說我在美國學習教育學,就都會不約而同地問我,美國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如何讓孩子好好學英語? 美國那邊是怎麼教孩子的? 等等。在此,我想分享4點我在美求學的心得體會。
1. 教育就是愛
在美國,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認為,教育孩子就是愛孩子。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只教育不愛,恰恰相反,他們認為愛本身就是教育,教育孩子就是愛孩子。
作為家長和老師,他們不只關注分數,成績和排名,更重要目標是把孩子們們培養成有獨立人格,有生活自主能力,且對國家,社會和世界充滿責任感的人。
然而,正如我的專業名稱教的藝術,我也認為,教育是一門藝術,愛孩子也是一門藝術,關鍵是愛要愛得有價值,有意義,有作為。
2. 榜樣的力量
在美國,不論家長還是老師,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遵循著榜樣的力量。他們深信,在培養孩子的任何品格和能力之前,他們自己先要先擁有這些品格和能力,並且展示給給孩子看如何做。
我的導師就是這樣,她每天每時每刻都讓我驚訝地感動,那是她教書的第四十年,然而她天天都活力四射。
不止每個學期有她的目標,每個月,每個星期,每天都有她的目標,並且她把她的目標跟孩子們分享,然後孩子們也跟著一個個給自己設下目標。
她說她想讓她的孩子們成為樂觀、充滿正能量的人,所以她一生都在踐行。和她相識相知一年半了,不管遇到任何問題,她沒有說過一句抱怨的話。她總是說,如果張口說話,就要說積極的話語;如果不是積極的話語,就閉住嘴巴不說話。
正是因為我明白懂得榜樣的力量,面對我自己的孩子們,我也是,做遠遠多於說。
美國公共圖書館不僅有各種各樣的成人閱讀和孩子們閱讀的書供借閱,還經常有很多親子主題活動(比如電影欣賞、舞會、音樂周、披薩、變裝等),而且幾乎每天都會故事會時間(邊聽故事邊唱歌跳舞,做手工等)。
所以,美國家庭逛圖書館比逛街次數多很多。我家也是,每周至少去3次圖書館,陪孩子們聽故事,做手工,借閱讀書。比如,早飯後,我會跟孩子們說 「媽媽要準備去圖書館啦,媽媽要帶上借書包,裝上已經看完的書,帶上水杯,然後出發去圖書館。」
孩子們特別愛模仿,也跟著我說一模一樣的話 「媽媽,我也要去圖書館啦,我也要帶上我的借書包,我也要裝上已經看完的故事書,我也要帶上水杯,然後出發去圖書館。」現在逛圖書館已經成為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美國人都有晨讀和睡前閱讀的習慣。各中原由,我家踐行的是睡前閱讀。吃完晚飯,全家一起行動收拾打掃,然後一起對著鏡子刷牙洗漱,接著就是一起閱讀。
先是孩子們選擇由爸爸或者媽媽來講2-3個故事,接著是自由閱讀時間,我讀我的書,他們自己讀他們的書。
現在我女兒不論陪我去哪裡辦事,在等待的時間裡,她都會問我她可不可以拿書看,我的回答也一直是,「可以。那你可以告訴媽媽,看完書後,你要怎麼做呢?」
她會說,「媽媽,我會把看完的書放回書架。」有時,我也會問她,「為什麼要把書放回去呢?」她告訴我,「因為還有別的小朋友要看,我放回原處,他們容易找到。」
3. 有意義,有價值——學以致用
在美國,不止孩子們,成人也是,特別喜歡問問題。他們不論說什麼做什麼,都很明確為什麼這樣做?目的是什麼?意義何在?
我知道國內很多家長給孩子們報各種輔導班,比如學鋼琴,不知有多少孩子明白他們為什麼要學鋼琴?學鋼琴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我猜想不少孩子的答案是,因為爸爸媽媽讓學鋼琴,所以他們學鋼琴。
我曾經問過一位美國初中生為什麼學唱歌?她很有條理地告訴我說,一方面,她喜歡唱歌,她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開心快樂的事;另一方面,她說想在她的教會當領唱,在她的社區做義唱籌款給需要孩子和家庭。
我在圖書館做志願者時,遇到幾個小學生聊天,他們中一位說,想成為糧食專家。我在國內本科和碩士都是生物學相關專業,所以特別好奇她為什麼要當糧食學家,就搭訕她,問她為什麼想當糧食學家。
她說,她做了一個關於非洲生活主題的報告,她很同情非洲孩子們的生活,所以想要成為糧食專學家,要生產出更多糧食,幫助非洲減少飢餓現象。
解決數學問題時也不例外,美國的教和學更加註重的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一味的只追求答案,即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要對結果有意義。
比如,我們都知道2乘以3等於6,而美國老師注重的是以孩子們可以明白的方式引導他們明白為什麼2乘以3等於6,以及2乘以3等於6是怎麼來的,所以孩子們就可以舉一反三,自己解決類似的問題。
在美的孩子們不怕不會說英語,而怕不會說中文。我目睹了不少華人朋友抱怨孩子不愛說中文甚至不說中文,所以送孩子們去中文輔導班學中文,然而他們卻跟孩子們用英語交流,我不明白他們讓孩子們上中文輔導班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我對我的孩子們的教導是,在家和爸爸媽媽家人要說中文,在外面,如果對方用英文跟你交流時,你要用英文回答。
如果對方用中文跟你交流時,你要用中文回答,這不僅有利於你們之間的交流,更是你對對方的尊重。所以,我女兒現在中英文自由切換。
4. 活到老學到老
到現在我還依然記得我第一天在美國上學的情形,我本以為我一定是班裡年齡最大並且生了寶寶的學生。
自我介紹下來,我驚訝到無法呼吸。好多同學都有好幾個孩子,而且孩子都上中學小學了。還有的同學是老作家,出版過好幾本書了。
還有的同學,她的孫子孫女也在這學校上大學。漸漸地,我知道了,美國人上學,並不是為了獲得學位,更多是,他們只是想要更新自己的知識庫,跟上時代的步伐,提高自己。
我認識的一個在圖書館工作的美國朋友,他已經70多歲了,獲得了4個碩士學位和1個博士學位,目前還在修課學習西班牙語。我問過他,他有工作,也已經取得了這麼多學位,為什麼還要修課學習?
他非常謙卑地說,活到老,學到老。他要不斷學習、改變,跟上時代的步伐。
現在每當我說要去上課或者參加培訓/工作坊時,我女兒就會問,「媽媽為什麼要去學習啊?我喜歡媽媽一直陪著我。」 我會告訴她說,「因為媽媽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跟上時代的步伐。也為了更好地陪伴你。」
她使勁點頭說,「哦,你去吧。我也要學習和成長啦。」話還沒有音,就跑去她的「工作區」忙了起來。
感謝大家的耐心傾聽!這次分享就到這裡。
轉載自公眾號【果媽閱讀】。果媽閱讀是首個全國主題閱讀媽媽社群,歡迎關注,一起成為更懂孩子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