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無處不在的微塑料?
本文篇幅較長,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生活中充斥著許多內分泌干擾素,微塑料就是其中的一種。內分泌干擾素會影響我們體內的生理調節,危害我們的健康。而瓶裝飲用水可能會增加身體吸收內分泌干擾素的機率。
- 微塑料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或顆粒。瓶裝水中的微塑料是自來水的兩倍。
- 被隨手丟棄的塑料瓶會通過食物鏈的層層累積,最終很有可能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風險。
- 近年來塑料的生產量直線上升,有三分之一的塑料垃圾最終都進入了大自然。
- 反滲透純水機和超濾凈水器能夠有效去除水中的微塑料。
- 上新福利 – iSpring反滲透純水機免費送!
食「水」知味 | 微塑料 (Microplastics) 對健康的危害
生活中充斥著許多內分泌干擾素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而日常的食物攝取則成為了一種使我們接觸到內分泌干擾素的主要途徑之一。[1]內分泌干擾素是一些人造的化學物質,分布在環境中並造成污染後,透過空氣、水、土壤、食物等途徑返回人體或其他生物體內。它們可以模擬我們體內的天然激素,干擾我們內分泌系統的作用,影響我們體內最基本的生理調節,進而影響生長、發育、恆定及生殖等作用,甚至危害子孫後代的健康。
塑料製品所含的化合物是有可能會從包裝轉移至接觸的溶液中的。[2]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是一種廣泛用於製作塑料瓶的材料,因為它用途的廣泛和潛在的毒性,所以愈來愈受到學者的重視,進而投以更多的研究。[3]市場上大多數的瓶裝水都是以1號塑料,也就是 PET 製作的。根據研究顯示,PET可能是一種會改變我們荷爾蒙系統的內分泌干擾素。儘管這種塑料不含雙酚A (Bisphenol A, BPA),但當瓶體暴露於高溫或存放時間較長時[4],瓶中的鄰苯二甲酸酯 (Phthalates, PAEs) 仍會滲入水中。[5]總體而言,研究結果顯示,有非常多不同的食品在使用塑料包裝時,會被內分泌干擾素污染。飲用瓶裝水可能會增加身體吸收到內分泌干擾素的機率。[1]
圖1. 通過 Red Nile 的實驗方法,研究人員在許多水瓶中發現了被認為是微塑料的微小顆粒。(Orb Media)[6]
什麼是微塑料?
塑料無處不在。塑料指的是可以從烴類原料或生物質原料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包含所有具熱塑性或熱固性的合成或半合成聚合物。[7]自從進入可量產階段後,塑料的產量從1945年的100萬噸,增長至2014年的3億多噸,是非常可觀的指數性的成長。[8]從製造的角度來看,塑料有許多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特性,例如重量輕,容易長途運輸,並且耐用,不容易破損,也不容易被生物降解等等。但其在環境方面的影響卻也令人十分擔憂。當我們探討到塑料污染的問題時,許多人都會將它與環境破壞聯想在一起。隨著塑料製造業的興起,塑料對環境的污染也相對有所增加。關於塑料污染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9]。最引人矚目的當選近年來對世界海洋的研究[10,11]:研究顯示在淡水湖泊、內海、河流、濕地,以及從浮游生物到鯨魚之間幾乎所有的生物體中,都發現了塑料污染。[12,13,14]隨著塑料在外部環境中的普遍性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對各種攝食來源研究塑料的存在。這類型研究最早集中在人類食用的蚌殼類動物上。[15]而最近的研究則是集中在魚類(如小銀魚)和淡菜上。[16,17]
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 (EPA) 的數據顯示,在2018年,美國只有8.4%的可回收塑料被回收使用。[18]微塑料無所不在,並已在海水、廢水、淡水、食品、空氣和飲用水(包含瓶裝水和自來水)中被檢出。微塑料可由各種不同的物質組成,不同的原物料可生成不同密度、化學式、形狀和尺寸的微塑料。最近的研究顯示,許多瓶裝水中含有過量的微塑料。雖然在科學上對於微塑料的粒徑大小尚未有統一的定義,但一般而言,尺寸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料顆粒即可被稱為微塑料。
更有研究發現,瓶裝水中粒徑大於100微米的微塑料含量大約是自來水的兩倍之多(10.4:5.45,顆粒/升)。[19]
圖2. 1960-2018年塑料回收量。[20]
被隨手丟棄的塑料,去哪裡了?
在這個塑料泛濫的時代,微塑料正不斷地污染著我們呼吸的空氣、喝的水和攝取的食物。在澳洲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的一項研究中顯示,平均每人每周可能攝入約5克重的微塑料,而這已經是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了!
至今,有三分之一的塑料垃圾最終都進入了大自然。[21]大多數塑料被當作一次性的材料使用,以至於超過75%的塑料都作為垃圾進行處理。塑料污染嚴重影響著地球上大多數物種生活的自然環境。除了被塑料覆蓋的沿海生態系統和有塑料累積的全世界洋流之外,在馬里亞納海溝底部[22]和北極海的冰層中[23]也都發現了塑料。而塑料中的毒素也被研究表明,攝入後會有損害生殖和免疫系統的可能。微塑料的污染也已經被研究證實會改變土質,且這些有害的化學物質滲入土壤中會進而影響動植物的健康。[24]
圖3. 通過日常飲食攝取到的粒徑0-1毫米微塑料的預估量(單位:顆粒數/周)。[25]
瓶裝水中的微塑料
近年有一些研究發現,瓶裝水含有過量的微塑料。[26]
Orb Media 是一個總部位於美國的非營利媒體組織,在他們一個以環境為主題的會議中,由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 Fredonia 對一次性塑料進行研究分析。根據 Orb Media 的研究表明,在隨機抽取的11個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瓶裝水品牌中,93%都檢測出了微塑料的存在。在這項研究中,測試團隊在中國、巴西、印度、印尼、墨西哥、黎巴嫩、肯亞、泰國和美國九個國家一共購買了259瓶瓶裝水。在所有測試的瓶裝水中,只有17瓶水沒有發現微塑料,而在這些測試的瓶裝水中平均每升則含有325顆微塑料,這些微塑料包括聚丙烯 (Polypropylene, PP)、尼龍 (Nylon) 和 PE。該研究測試了不同品牌的瓶裝水,其中 Nestlé Pure Life 是污染最嚴重的一款瓶裝水,每瓶水中含有超過10,000顆微塑料。除了 Nestlé Pure Life 之外,Bisleri、Gerolsteiner 和 Aqua 等瓶裝水中也檢測出含有大量的微塑料。此外,該研究還發現瓶裝水中的微塑料數量比自來水多了50%。
相對於瓶裝水,自來水公司的供水都必須經過污染物的測試,還要提供水質報告給消費者,並公開水源,以符合各項環保署的標準。而法規上並無強制要求瓶裝水公司提交實驗室測試報告或告知消費者他們的水源。這意味著瓶裝水並不一定是最安全的選擇。除此之外,瓶裝水的價格平均下來大約比自來水貴1000倍。那麼我們為何還要購買會污染環境而且可能並不安全的瓶裝水呢?
圖4. 不同國家和品牌的瓶裝水中每公升最多和最少微塑料含量數據圖[27]
這樣做,喝水時向微塑料說再見
飲用水處理系統對於去除與微塑料有相似特性與粒徑的顆粒有很好的處理效果,並已經被證實可以有效地處理比微塑料粒徑更小、濃度更高的顆粒。在常見的飲用水處理方法中:反滲透法 (Reverse Osmosis, RO) 可以去除大於0.0001微米的顆粒,而超濾法 (Ultrafiltration, UF) 可以去除大於0.01微米的顆粒。[28]
事實證明,微塑料在我們的生活無處不在,從海水、自來水、瓶裝水、食物,甚至空氣中都檢測到不同濃度的塑料微粒。我們能做到的是盡量避免攝入微塑料,儘可能減少使用塑料製品。拒絕就是保護的開始!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iSpring RO800G 凈水器,就是一款簡單方便的反滲透凈水設備。有了這款凈水器,幾乎就等同於擁有了一個可以隨時隨地接出純凈水的飲水機。
機身採用白灰配色,正面兩支濾芯隱蔽式上下排列,搭配濾芯使用指示燈,整體簡約大氣,在iSpring的家庭成員中,它算是顏值擔當了。
比起顏值,我們更看重它的過濾效果,RO800G由兩個濾芯組成,PPC複合濾芯和反滲透RO膜組合,出水直接飲用。
不僅外觀簡約大方,連換芯也非常簡單便捷,僅需一按一拉,機器都不用挪動,輕輕鬆鬆就可以更換濾芯了,既省時又省力。
RO800G的凈水能力也同樣優秀,2.5:1超高純水比,比傳統的凈水器節省7.5倍。0.6GPM的流速相當於2.3L/min,一杯200ml的水,5秒就能接滿。
上 新 福 利
福利一:免!費!送!機!
4.17-4.20
回答調查問卷 + 分享產品體驗 + 關注iSpring Water Systems並轉發文章到朋友圈
享0元購買價值$447的RO800G反滲透凈水器 一台
本次活動將抽取2名幸運兒
將截圖發給iSpring小編即可參與活動抽獎,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福利二:半! 價! 優! 惠!
4.17-4.24
回答調查問卷 + 分享產品體驗
將有機會半價購買RO800G純水機(限8名)
到手價僅需$223
掃碼添加小編微信了解詳情
福利三:5月14日 iSpring Water Systems將會在亞特蘭大舉辦線下產品體驗活動
活動當天不僅可以品嘗不同口感的純水,還有機會免費獲得iSpring凈水器+新品8折優惠券
現場還有免費測水樣的環節,僅限添加小編報名的前30名參與者
長按掃碼添加小編報名參加活動吧
↓↓↓
iSpring Water Systems位於Georgia州Atlanta北部的Cumming,是全球凈水器行業的領先品牌。我們的產品涉及凈水的方方面面,包括反滲透凈水器、廚下凈水器、檯面凈水器、全屋凈水器、龍頭凈水器等各種機型。我們重視產品品質,所有產品質量都依照NSF和WQA 標準進行把關。品質第一、客戶滿意度第一。我們的產品在Amazon和Home Depot 高居凈水器排行榜前三名。如果你有任何售前或售後的問題,歡迎致電678-261-7611 (周一至周五,北美東部時間8:30 – 5:30)或發郵件至support@123filter.com。顧客百分百的滿意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Wagner, M., & Oehlmann, J. (2009). Endocrine disruptors in bottled mineral water: total estrogenic burden and migration from plastic bottl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16(3), 278-286. [2] Bach, C., Dauchy, X., Chagnon, M. C., & Etienne, S. (2012). Chemical compounds and toxicological assessments of drinking water stored i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bottles: a source of controversy reviewed. Water research, 46(3), 571-583. [3] Montuori, P., Jover, E., Morgantini, M., Bayona, J. M., & Triassi, M. (2008). Assessing human exposure to phthalic acid and phthalate esters from mineral water stored i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and glass bottles. Food Additives and Contaminants, 25(4), 511-518. [4] Keresztes, S., Tatár, E., Czegeny, Z., Záray, G., & Mihucz, V. G. (2013). Study on the leaching of phthalates from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bottles into mineral water.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58, 451-458. [5] Bottled Water: The Human Health Consequences of Drinking from Plastichttps://www.cleanwateraction.org/2020/07/29/bottled-water-human-health-consequences-drinking-plastic
[6] Microplastics found in 93% of bottled water tested in global studyhttps://www.cbc.ca/news/science/bottled-water-microplastics-1.4575045
[7] Van Cauwenberghe, L., & Janssen, C. R. (2014). Microplastics in bivalves cultur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3, 65-70. [8] PlasticsEurope (2015). Plastics – The Facts 2015: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Plastics Production, Demand and Waste Data. Belgium: PlasticsEurope. [9] Carpenter, E. J., & Smith Jr, K. L. (1972). Plastics on the Sargasso Sea surface. Science, 175(4027), 1240-1241. [10] Moore, C. J., Moore, S. L., Leecaster, M. K., & Weisberg, S. B. (2001). A comparison of plastic and plankton in the North Pacific central gyre.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42(12), 1297-1300. [11] Eriksen, M., Mason, S., Wilson, S., Box, C., Zellers, A., Edwards, W., … & Amato, S. (2013).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surface waters of the Laurentian Great Lake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77(1-2), 177-182. [12] Baldwin, A. K., Corsi, S. R., & Mason, S. A. (2016). Plastic debris in 29 Great Lakes tributaries: relations to watershed attributes and hydr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0(19), 10377-10385. [13] Horton, A. A., Walton, A., Spurgeon, D. J., Lahive, E., & Svendsen, C. (2017). Microplastics in freshwater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evaluating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to identify the knowledge gaps and future research prioritie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586, 127-141. [14] Lusher, A. L., Hollman, P. C. H., and Mendoza-Hill, J. J. (2017). Microplastics in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tatus of Knowledge on Their Occurr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Aquatic Organisms and Food Safety. 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Technical Paper. No. 615.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ome. [15] Van Cauwenberghe, L., & Janssen, C. R. (2014). Microplastics in bivalves cultur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3, 65-70. [16] Tahir, A. (2015). Anthropogenic Debris in Seafood. Universitas Hasanuddin: Departemen Ilmu Kelautan Fakultas Ilmu Kelautan dan Perikanan. [17] Tanaka, K., & Takada, H. (2016). Microplastic fragments and microbeads in digestive tracts of planktivorous fish from urban coastal waters. Sci. Rep. 6, 34351. [18] Plastics: Material-Specific Datahttps://www.statista.com/chart/13255/study-finds-microplastics-in-93-of-bottled-water/
[28] Marsden, P., Koelmans, A. A., Bourdon-Lacombe, J., Gouin, T., D’Anglada, L., Cunliffe, D., … & De France, J. (2019). Microplastics in drinking wat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