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在教育界,關於中美教育方式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廣告圖片推廣 精彩內容繼續

從耶魯教授蔡美兒在《虎媽戰歌》中展現的嚴酷「中式教育」,到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里中英教學思維的碰撞,中外教育模式的差異一直是人們熱烈討論的重要話題。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圖片來源:Google

一方面,人們擔心中式教育下的孩子「高分低能」、「不懂創新」、失去創造力;與此同時,家長們又焦慮「放養」下的美式教育方法讓孩子過於自由,缺乏規矩意識。

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華裔媽媽朱賁蘭也不例外,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位在完整美國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母親,最後選擇將自己的孩子帶到中國公立學校。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朱賁蘭和她的兒子Rainey  圖片來源:google

為什麼會這樣?她的選擇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堅持?朱賁蘭將這段不同尋常的經歷寫在了作品《Little Soldiers: An American Boy, a Chinese School, and the Global Race to Achieve》(小戰士:一個美國男孩、一所中國學校和一場全球競賽)中。

而在這段以兒子Rainey為起點,走訪上海、北京、安徽、河南等學校和家庭,採訪師生及教育專家的經歷中,朱賁蘭想要回答的問題是:中國教育到底在教出怎樣的學生,西方國家又是否能從中學到什麼?

來自中國的誘惑

當時間倒退回2010年,彼時的朱賁蘭和丈夫因為工作關係帶著18個月大的兒子Rainey 來到了中國。

他們的美國朋友聽到這一決定,大多都流露出了羨慕之情:

當時,美國經濟尚未從金融危機中恢復,中國則成為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甚至可能在數年後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攝影師鏡頭下的廣州 圖片來源:Google

與此同時,不少美國上流社會的精英家庭正不約而同地高度關注中式教育,並在子女很小的年紀就讓他們學習中文。

畢業於耶魯和牛津大學的美國金融大鱷羅傑斯,為了讓女兒們擁有更好的中文學習環境,不惜舉家搬到新加坡,還在各個場合號召家長們讓自己的子女學習普通話。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圖片來源:Google

但對於朱賁蘭來說,相比於學習中文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學校非常善於管理紀律的環境下,朱賁蘭希望兒子能在那裡養成自控能力和良好的學習態度。

很快,Rainey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朱賁蘭夫婦將目光盯上了自家附近一所極為著名的公立幼兒園。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Rainey和媽媽在幼兒園中 圖片來源:第六聲

此前,Rainey所在的雙語託兒所頻繁地更換老師,這讓他們感到不安,接下來如果選擇國際學校的話,學費又過於高昂。相比之下,眼前的公立幼兒園顯得划算得多。

與此同時,上海成效卓然的基礎教育水準也一度成為全球話題

2009年,上海首次參加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排名世界第一,2012年上海再度奪冠,而美國的成績遠低於前10名,徘徊在平均線上下;儘管測試方法和結果不乏爭議,但中國學生的教育程度由此在國際上引發了極大的討論。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圖片來源: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來自上海的最佳成績震驚了教育者」、「所有有國家都應該採用上海數學教學法嗎」……之類的新聞標題也常見於國際媒體的報端。

沒有家長能夠拒絕這種誘惑力,朱賁蘭也是一樣。

當然,擔憂也不是沒有。中國的學校確實是講究規矩與紀律的,有強大的約束力,但是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孩子會過早地失去童真嗎?

就這樣,懷著期待又忐忑的心情,她把兒子送進了上海一所公立幼兒園。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位於上海的宋慶齡幼兒園 圖片來源:Google

尊重學生的選擇?還是服從老師的權威

事實上,朱賁蘭的擔憂不無道理,很快,她就感受到了來自不同文化與教育之間的矛盾。

幼兒園開學後不久,一天Rainey頂著一顆紅五角星回家了,而且怎麼都不願意摘下來。問過之後才知道,是因為「一直坐著沒動」,他得到了一顆五角星作為獎勵。

僅僅一件小事,就衝擊了朱賁蘭一直以來的觀念。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Rainey在幼兒園裡上體育課 圖片來源:Google

在美國,學生得到獎賞,可能是因為非凡的努力或表現超過他人;而在中國,卻會因為「聽話」,按要求照做而被表揚。

朱賁蘭意識到,自己已經不自覺地被扯入了一場和中國學校爭奪兒子思想的戰役,而這僅僅是個開始,接下來她更加明白了,幼兒園的老師才是「絕對權威」。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圖片來源:Google

朱賁蘭所在的家長微信群里,其他的家長對於老師的號召、要求幾乎都是秒回,而且巴不得要幫老師多做事,一個比一個積極。

中國家長相信老師的所有責罰都事出有因,不會提出質疑。也就是說,讓老師來主導自己的工作。因此,在中國,教育工作者所受到的尊重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簡而言之,中國社會賦予了老師極高的社會地位。

管理小朋友們,老師們說的最多的是「坐好不要動」;中午的時候必須午睡;上廁所也要排成一列隊;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喝水只能在固定的時間;不能自由表達藝術上的訴求——老師要求所有孩子畫的孔雀尾巴角度都是一樣的。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圖片來源:Google

而在這些紀律的規訓中,讓朱賁蘭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吃雞蛋」的經歷。

Rainey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向來討厭吃雞蛋,在家裡,無論是煮雞蛋、炒雞蛋還是荷包蛋,他都不肯吃,而在幼兒園第一次需要吃雞蛋的時候,老師硬是強塞給他餵了進去。

讓兒子吃下雞蛋,這也是朱賁蘭一直以來的想法,但老師所使用的方式卻是她萬萬沒想到的。在她接受的教育里,不強人所難是原則,思前想後,朱賁蘭覺得有必要約老師談話。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Rainey 圖片來源:Google

我:「在美國,我們一般不強迫孩子吃東西。」

老師:「那你們怎麼做呢?」

我:「我們會說雞蛋很有營養,會讓你有健康的骨骼和明亮的眼睛。我們會鼓勵孩子去選擇吃雞蛋,我們會相信他們的選擇。」

老師:「然後呢?選了嗎?」

我:「呃,不是每次都選。」 磊磊上次反抗吃飯把牙都摔裂了一顆,又想起了傷心事。

老師:「他需要吃雞蛋,他需要其中的營養,不吃也得吃。」老師轉過頭去。

……

過了一會,老師把我拉到一邊教育我,「在孩子面前,你應該說,『老師說得對,媽媽也會這麼做,』好嗎?」

質疑歸質疑,震驚歸震驚,日子還是一天天過下去了。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朱賁蘭和家人 圖片來源:Google

在重重不安之中,朱賁蘭注意到:Rainey和那些用愛和自由的科學道理養大的美國孩子不同了,比如每天早上會主動地和老師打招呼並按時做數學練習;可以自己準備好書包,把英語、語文和數學書,還有自己削好的鉛筆整整齊齊地放進包里;開始擔心遲到,也擔心作業完不成讓老師失望…

對師長和規則的尊重已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紮根,更重要的是Rainey已經能自願吃雞蛋了!

朱賁蘭慢慢接受了這種方式,也逐漸認識到這其中的好處。更讓她感到欣慰的是,Rainey很快掌握了自理能力和不錯的紀律性,他的數學和中文水平也發展得超出預期。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圖片來源:Google

「先緊後松「的中西教育結合

為什麼中國孩子數學表現更優秀?朱賁蘭心中一直有這個疑問。為此,她走訪比較了上海和波士頓的各一所小學。

在書中,朱賁蘭將波士頓小學數學課和上海小學數學課進行了比較,結果是很驚人的——上海小學生要學的數學知識比波士頓超前得多。

在歐美不少國家,一些學校並沒有專職數學老師,雖然班級里的學生少,但同一位老師可能需要負責教兩三門不同學科。而在中國的小學裡,各個科目一般都由專門的老師來教,這意味著數學老師對如何給這一年齡段的孩子上課有著專門經驗。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圖片來源:Google

除此之外,朱賁蘭認為中式教育中勤奮、吃苦的精神,是尤其值得崇尚「快樂學習」的美國人學習的。

所謂「Genius Means Struggle 」(天才在於勤奮),有研究表明,中國教育告訴孩子學習本來就是一件艱難的事情,這反而讓中國孩子學得更好,因為在經過努力後孩子們會記得更深刻。據她觀察,美國人強調孩子的智商,而中國人往往更願意嘉獎那些努力學習後取得進步的孩子。

中國孩子習慣了通過努力來搞懂難度較高的內容,並且相信只要願意付出,任何人都能成功;而在美國,當政策制定者試圖推進類似的措施時,往往遭到家長的反抗,因為擔心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圖片來源:Google

但實際上「快樂學習」是偽命題,真正的學習是非常困難的,想要提高成績,必須大量記憶和反覆練習,這期間必然會伴隨痛苦和焦慮。

正如朱賁蘭在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孩子小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什麼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也很難聽懂家長苦口婆心的大道理。

孩子就像樹一樣,只有剪掉了多餘的枝椏才能茁壯成長,如果任由他們自己發展,他們只會選擇讓自己開心的道路,而那條道路往往不是通往成功的。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圖片來源:Google

當然,朱賁蘭對中式教育的弊端也看得很清楚。

朱賁蘭在觀察中發現,自己書中的中國孩子們無論大小,如果想在學校做些與眾不同的「冒險舉動」,要麼會被羞辱,要麼會受懲罰,但原創思考能力卻是培養創造性的重要部分。

同時,傳統的中國課堂不鼓勵對新思想和原創思想的表達,孩子的好奇心也會有意無意地被扼殺。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圖片來源:Google

斯坦福畢業的華裔媽媽把兒子送來中國讀書,最後她後悔了嗎?

如何平衡中美教育的缺點與不足?也許答案便是「先緊後松」、「先中後西」。

在幼兒階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有意識地引導他們獨立、自律、保持好奇心,等孩子大了以後,當他們的個性觀念早已成型,這時候便可以大膽放手,任他們自由成長。

樹苗從一開始就扶正了,還愁它不會朝著有光的地方生長嗎?

參考資料:
《little solider An American Boy, a Chinese School, and the Global Race to Achieve》
The Times Inside my son』s elite Chinese school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79038/
《虎媽戰歌》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712610/
中式還是美式教育好?一個美國媽媽給出了令人吃驚的答案……
一個美國媽媽把孩子送進中國公立學校以後…
遇言不止 兩女兒入讀哈佛,虎媽不光是「虎」,還得有「虎」的資本
旅居美國20年,亞裔家庭的教育到底缺什麼?
「聽話還是大聲說出來「——美籍華裔媽媽的教育抉擇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精英說,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海外新聞小編

關注亞特蘭大華人生活網,即時收取美國亞特蘭大市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亞城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