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警惕!這些堅果含致癌物,比砒霜毒68倍,開水燙不死,趕緊檢查!

最近一則新聞,65歲的某大叔總是覺得肝區隱隱作痛,去醫院一查,血液中的黃曲霉素B1竟然超標3.7倍!醫生追問之下才發現,他常吃的腰果已經霉變。

黃曲霉素,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一類致癌物的劇毒物質,比砒霜毒性高68倍,耐高溫,開水都燙不死!更可怕的是,全球25%的肝癌病例都與黃曲霉素暴露有關。

這位大叔的遭遇敲響了警鐘:你家裡的堅果,可能也藏著「隱形殺手」!

黃曲霉素:堅果中的「致命毒物」

黃曲霉素由黃曲霉菌和寄生麴黴菌產生,在濕熱環境下極易污染堅果。它不僅毒性極強(1毫克即可致人死亡),還能破壞肝臟DNA,誘發肝癌。

研究表明,黃曲霉素暴露量每增加1微克/千克,肝癌風險上升6%。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毒素耐高溫,普通烹飪方式難以消滅,只有加熱到280℃以上才能完全分解。也就是說,開水燙、微波爐加熱,甚至普通烘烤,都無法徹底清除它。

四大高危堅果你家可能就有

專家盤點了四種最容易被黃曲霉素污染的堅果,趕緊對照檢查:

  • 花生:因生長在地下,土壤中的黃曲霉菌極易侵入,霉變率高達12.8%。如果外殼破損率增加10%,黃曲霉素檢出率會上升28%。尤其是一些散裝花生,常因儲存不當而發霉。
  • 開心果:開心果外殼天然開裂,黴菌更容易侵入。研究發現,殼裂開心果的黴菌檢出量是完整果的7倍。那些「開口笑」的開心果,吃之前要仔細檢查。
  • 腰果:腰果在加工時若烘乾溫度低於60℃,含水率每增加1%,霉變風險就提升15%。張叔吃的腰果就是因為儲存時受潮,變成了「毒果」。
  • 榛子:榛子對儲存溫度很敏感,若環境溫度超過25℃,黃曲霉素生成速度會加快4倍。尤其在南方濕熱地區,榛子更容易變質。

霉變堅果的「危險信號」

如何判斷堅果是否霉變?專家提醒,注意以下特徵:

  • 顏色異常:果仁發黃、發黑,甚至有綠色霉斑,說明已受污染。
  • 氣味不對:聞起來有哈喇味(類似油漆味)或霉味,千萬別吃。
  • 口感變化:吃起來發苦、發澀,甚至有刺喉感,可能是黃曲霉素在作祟。

密封防霉四步走保護家人健康

為了避免堅果霉變,專家建議從採購到儲存嚴格把關:

  • 選購有講究:優先選擇帶殼、完整的堅果,破損率應低於5%。比如買花生時,挑外殼光滑、無裂痕的;開心果盡量選未開口的。
  • 儲存要密封:用雙層密封罐存放,保持環境濕度低於55%,避免受潮。南方家庭可放入乾燥劑,北方家庭注意防潮。
  • 定期曬一曬:每隔兩周將堅果放在陽光下曝晒1小時,紫外線能破壞90%的表面毒素。但注意,曬後要冷卻後再密封儲存。
  • 高溫處理:食用前用烤箱以120℃烘烤15分鐘,可降解68%的黃曲霉素。注意,溫度過低或時間不夠,效果會大打折扣。

特別提醒:別心疼,壞果堅決扔!

廣告圖片推廣 精彩內容繼續

黃曲霉素的耐高溫性讓很多人誤以為「煮一煮就沒事」。但專家強調,即使煮沸或用高壓鍋,溫度也遠達不到分解毒素的280℃。一旦發現堅果變色、有怪味,千萬別捨不得,立即丟棄!此外,中老年人每天堅果攝入量應控制在20-30克,既能補充營養,又能降低風險。

堅果雖好,但安全更重要。趕緊檢查你家的花生、開心果、腰果和榛子,做好防霉措施,別讓「隱形殺手」威脅家人健康!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亞特蘭大生活網,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