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若敏:《同济人生最坎坷的教授夫妻》

《德医双馨,比翼双飞》

—–张应天和顾美皎教授的故事

若敏

2017年11月22日凌晨3时25分,中国首届“中国医师奖”得主、著名外科学专家、江汉大学终身教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名誉院长张应天教授,带着对医学事业的眷恋和不舍,离开了人世,终年88岁。惊闻张教授离世的消息,我在深深地悼念当中,还有着一丝遗憾,我与教授失之交臂,原本,我是有机会当面采访张教授的。

第一次听说张教授的故事是2016年的春节。同济医学院在海外的校友,有《天涯同济人》和《同济艺涯》微信群,为了庆祝母校建校110周年的校庆,举办了“回忆当年”的活动。当有人提议“人生最坎坷的同济校友—张应天教授”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从他的学生和同事口中,我们听到了张教授命运多舛的传奇故事。校友晓波建议我对张教授进行采访,为此,我还在微信中与顾美皎教授的研究生铸联系,张教授在电话里答应了我的采访。后来,我回国时意外骨折,不得不手术,此次约定便成为终生遗憾。

张应天教授,武汉江汉大学附属医院的名誉院长,外科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2004年首届“中国医师奖”,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在这些奖项的背后,更让我感叹和敬佩的是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张教授出生于1930年1月,上海人,1955年5月自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留校至同济医院外科工作,1979年调至武汉医师进修学院(现江汉大学)工作。历任外科学教授、外科主任、院长,现任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名誉院长,普外科学科导师,曾任湖北省普外学会常委、武汉市普外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及武汉市普外学会顾问,武汉市医师协会会长,《腹部外科》杂志资深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副主编、《临床外科杂志》副主编。张教授从医60余年,对于胃肠道及乳腺肿瘤,复杂胆、胰疾病,甲状腺疾病的外科治疗有极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为外科学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深得同行和患者的爱戴。

张教授有一个别号叫“张大胆”,他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手术,敢治被大医院“判了死刑”的患者。毕业留校后,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在中国的外科界崭露头角。在同济医院工作仅4年就成为国内第一个自创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及引流,被黄志强院士称为中国PTC第一人。1959-1964年,张应天在同济医院任主治医师,自创胃癌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术,即日本提出的D2/D3手术,改变了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结局,其规范的手术至今不亚于日本。正当风华正茂的张应天向胃癌手术的规范化创新进发时,一场天灾人祸降临了。一位接受了这种胃癌手术的病人因为术后并发症死亡。受制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人们对医学认识的局限,政治运动和莫须有罪名的推断,治病救人的张应天教授竟因此被冠以“现行反革命”的罪名于1964年锒铛入狱。甚至家人也受到牵连。

直到1979年,张应天才得到平反昭雪。平反后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只有一个请求,办一张同济医学院的图书证,因为那里的书多,我要学习。”一个正值黄金岁月的外科医生,被剥夺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受到那么大的冤屈,出狱后,没有任何物质要求,只要一张图书证。他说:“我不看书将来就无法工作。”。

张教授十分珍惜重新拿手术刀的机会。他勤于学习,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科学严谨。他多次在国内外提出创新手术和治疗方法,如1992年首创“拉链关腹治疗重症胰腺炎”,1997年首创“3升袋暂时关腹技术治疗腹腔室隔综合征”,1986年创新“经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成形术”,2000年成功切除重达27.5公斤的巨大腹膜后肿瘤,1996年率先在国内开展“无张力网片修补术”治疗腹壁疝。他开展的结肠直肠癌根治术,完全遵循了CME及TME原则。1990年,废弃Halsted手术,推行改良乳癌根治术及乳癌保乳手术。1996年,开始用Lichtenstein 手术替代传统疝手术。2001年,开展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并推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其创办的普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抢救了数以百计的外科危重病人。

因为治病救人而蒙冤下狱,得到平反后张应天想到的还是怎样为病人做更多的事。经过反复研究和动物实验,张应天发现导致胃癌病人术后死亡的是教科书上的传统理论有缺陷。这个理论说,手术中出血就要按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输血。张应天的研究表明,人体在创伤时会发生严重的应急反应,导致液体发生再分布,这样,患者术后实际需要补充的血液或液体比失去的要多。距张应天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他的研究成果6年后,1994年英国牛津大学的外科学教科书上才出现相关的论述。

有人问张应天:“别人不敢收的病人,您都收了,难道您就不怕万一出了什么事,毁了您的名声?” 张应天严肃地说:“病人把性命都交给我了,我还考虑什么名声。”张应天教授敢为病人担风险,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他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没有人说得清张应天到底接下了多少位别人不愿意接或不敢接的病人,他说:“我是医生,治病救人,天经地义。”

他是湖北有名的“一把刀”,但是为了确保对年轻医生的培养,他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手术分级、读书报告会、住院医师24小时值班等等,他高超的手术技法,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最终,培养了很多外科的“一把刀”。

在武汉市第六医院外科,有一本保存完好的人才培养登记本,登记本首页是一份“培干计划”,这份计划的制定时间是1985年3月,正是由张教授制定的。从那以后,张教授就按照“培干计划”,一条一条地落实,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年轻医生。外科取得的科研成果,年青医生发表的论文,都是在张教授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但在署名时,张教授的名字总有一个固定位置--那就是最后一位。至今,他的学生们还在称赞他宽阔的胸怀,心底无私的境界,令人十分感动。

有一位校友回忆:张应天教授我没见过,但同济人都知道他是一位罕见严谨的, 真正的学者。 室友毕业答辩请了张教授, 送去答辩论文请审阅,张教授硬是把他论文后来附的大几十篇引文看完。 这么严谨的长者,足可把浮躁的学生拉回地面。

张教授的学生,武汉市第六医院胃肠病区主任余阳回忆:一次早上例行查房,跟着张教授刚走进病房,正好看到一名住院患者准备起身下床活动却找不到拖鞋。细心的张教授发现了在门口的拖鞋,并主动俯身把这双拖鞋拎起来,快步走到患者床前,为他摆好拖鞋。危重患者前来求诊,张教授也从来不推辞。曾有一位严女士腹膜后长了一个巨大肿瘤,多家医院都因为肿瘤长的位置太凶险而不敢手术,只有张教授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手术。

“仁爱之心”是张教授从医六十二年来一直信守的职业道德。张教授说:“这涉及到人生观的问题。我们老一辈人还是认为,人的欲望是无尽的,不能成为物质欲望的奴隶,做人还是要有原则。医学的每一次小小进步,可能都是付出生命换来的。面对生命,医生想的只能是自己能为病人做些什么,这就是医道。”

张应天教授和顾美皎教授是在医学院相识相恋的一对情侣同学,看到他们年轻时的照片,成绩优异才貌双全的两人,双双留校任教,让人十分羡慕。然而,当年的张应天在教学和手术上都是同济医院年轻人里面的佼佼者,出类拔萃、树大招风,恰逢一个手术的失败和政治运动重迭在一起,被冠以“现行反革命”迫害冤屈入狱。恩爱夫妻也不得不离婚。女儿送给顾教授的姐姐收养。儿子患上了重病。

他们夫妻都是医学教授,却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因病离世。有位校友提到:“那个时代毁了张应天教授,毁了张教授的家,毁了他的儿子,我是他儿子离开人世最后那一刻在病房中与他儿子相处较近,并送他儿子人世间最后一程的人之一,那个痛苦的情景,在大家提到的张应天教授时,便历历在目,呈现在眼前……”。校友还说:儿子离开人世之前,对同时在场的父母说希望他们复婚,儿子还用微弱的手把离异父母的手放在了一起。面对儿子这份临终愿望,父母表示一定复婚。可惜张应天儿子没能再重温父母一起给他带来的恩爱。

面对生命中的磨难和不公平,张教授选择了放下,放下所有的纠结和不愉快,放下冤屈和烦恼,选择了努力和坚强!张教授是懂得坚持的人,他的愿望,在努力下,一点点地实现着。平反后,他没有回到同济医院,而是来到设备和条件都十分简陋的第六医院,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再次用他的人格魅力,验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张教授这颗金子般的心,熠熠生辉,处处闪亮。

作为一位知名教授、医学权威,他的家却非常简朴,你只能在书海中找一张小板凳坐下。他夫人顾美皎是妇产科医学教授,他们夫妻总是在看医学文献,共同学习。1997年,开始上网,学习最新的医学技术,那时,没有宽带,他就凌晨4点起床,他说,这时网络比较通畅。有人问他,这样生活,难道不觉得苦吗?他笑着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和乐趣,我觉得每弄清一个疑难问题,治愈一个病人,就感到非常高兴。”顾教授的研究生说,在他们家,感受到的是积极向上的氛围,科研的热情,生活的希望,从来没有听到过抱怨,总是以感恩之心,面对生活。

张教授和顾教授一起携手走过风雨兼程的60多年,依然相爱,他们相依相扶的画面常常在我的脑海里出现,80多岁高龄的他,每周看一次门诊,一次病房。顾教授也每周看两次门诊。有位研究生说,他们夫妻,总是用微笑面对生活,用感恩回报世界。

一位校友写道:“惊闻张教授去逝,心里一阵酸楚,不禁惦念远方的顾教授。顾教授是张教授的同学、妻子、老伴。顾教授的一个研究生因科研写论文在顾教授家加班很晚,顾教授将冰箱里大大小小盒子里的饭菜拿出来给他吃。事后,同事对这位研究生说:“你看,你把顾教授这几天的饭菜都吃了,这是张教授出差前为顾教授准备的,这下可好,顾教授只有吃面包了。” 这位研究生说: “我真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张教授,在家里是这么好的丈夫。”。

在张应天教授的追悼会上,“半个世纪创新无数救人无数真乃世间华佗,一生勤勉报国有情育人有情诚为医界师表”撰文挽联立于灵堂两侧,36字真实写照了张应天教授不平凡的一生。遗像列入灵堂中央,遗像里张应天教授面容慈祥,和蔼可亲。此张照片也是张教授生前最喜欢的一张,遗照被白、黄菊心型环抱,庄重肃穆。有500多人前来为张教授送行。

张教授的女儿丁青的悼词,让所有的人都潸然泪下。

【写给我亲爱的爸爸的最后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我们在这里和您作最后的道别,在这里回忆你历尽沧桑的一生,回忆您坚强不屈的一生,回忆您为医疗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回忆您给我们带来无限关爱的一生。

我的父亲张应天是一位从骨子里透着坚强个性的爸爸。在他传奇的88年人生中,他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从被迫害冤屈入狱13年,到彻底平反,再到登上事业的高峰,都展现了他内心的强大,隐忍和坚强。为了从狱中出来再做医生,他阅读了那时所有的最新的医学杂志和书籍。我嬢嬢寄给他的书堆满他的床边。他在为自己重新起飞做准备,他从不放弃自己,不放弃希望。有谁能像他,在被耗费了人生最好的15年时光后,已经50岁的他,不仅自己重新起飞,而且还毫无保留的带领着他的团队一起腾飞,打造了一支令人骄傲的团队,武汉六医院外科。为无数病人解除病痛,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我的爸爸是一个把一生都献给医疗事业的人,他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研究病情,查文献。我每次回家,看见他80多岁了,还带着700度的老花眼在计算机旁查资料,我就很惭愧,感觉自己不用功。爸爸总是对我说读书是件高兴的事,你为什么读书时皱眉头呢!前几年我妈妈在开刀前发现血小板低不能手术。当天晚上我爸爸就去找原因,马上发现抗凝剂EDTA有时可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液分析仪计数血小板时会出现假性偏低现象。找出原因后,我妈妈的手术就得以进行。这本不是一个外科医生的专长,是血液科,检验科的专长,但他因为平时努力学习,知识面就很广。每次遇到疑难杂症,他都要到处去查文献,试图找出答案,每个不懂的问题,他都一定要去弄懂弄通。就是因为这样不断地钻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使他能成为一名这么优秀的医生。

我爸爸对病人的爱护和关心也是发自他内心深处的。爸爸的朋友告诉我,在他作为“资产阶级反动知识分子”劳动改造时,他救助了汉阳当地无数贫穷百姓,什么病他都得看。许多重症患者没钱去大医院,他就在他小小的医务室里救治他们,急诊时有三次一边手术一边献出自己的鲜血。在他的医务室里挂满了感恩他的锦旗。在他后来的医疗职业生涯中,他也获得了第一批中国医师奖,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要成为一名好医生,不光要有一身的本事,还要有爱,一颗救病治人的爱心。我爸爸就是这样的人。

我的爸爸是一位满怀爱心的人。我常常说我从未见过一个男人会这样的爱护自己的妻子。他的每个细胞里都散发着对我妈妈的关爱和呵护,从生活到事业,他用灵魂去爱。爸爸对我,也是怀着满满的爱意。我从未长期生活在他身边,但不管我在家不在家,他对我的关爱从未少过半分。爸爸和我个性都很强,脾气也都不好,但我们从未吵过架,我们有太多的共同点,唯一不同的,也是我最遗憾的是,“爸爸,我没你聪明,没你用功,书没你读得好”。爸爸,你是我的父亲,更是我的楷模,我以有你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爸爸,你走了,我会很想你的!I will miss you a lot!

在这最后告别的时刻,爸爸,我在这代表您以及我们全家对六医院的领导,科主任们,和所有的医护人员,特别是胃肠外科的医护人员,几位从各科调来的特护人员,ICU 的医护人员表示最诚挚和最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对我爸爸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在最后时刻的日夜精心治疗和守护。谢谢江大领导,武汉市计卫领导的亲自探望和关心。谢谢所有来看望和提出宝贵建议的教授们。谢谢所有的亲朋好友的陪伴关心和帮助。

我亲爱的爸爸,您一路走好,您安息吧!我会好好照顾妈妈,您放心!我们天堂再见!

最后谢谢今天所有到来的领导,同仁,朋友,亲人们。谢谢你们来这里和我爸爸作最后的道别。谢谢六医院领导,同仁们,朋友帮助,安排这么隆重和令人感动的告别仪式!谢谢大家。

这封信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高尚医德、高超医术外科专家和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

2018年1月31日,按照张应天教授生前遗愿,顾美皎将张教授一生的50万元积蓄全部捐赠给了武汉市第六医院,医院同时配捐50万元,共同设立“张应天医学奖励基金”,奖励医院德才兼备的优秀医务人员。

张教授的义举,也感动着他人,在捐赠现场,张教授的一位患者、66岁的费女士也参加了仪式并捐赠了5万元。她表示,自己已经退休多年,家庭条件有限,5万元捐款虽然不多,但是希望能表达对张教授的怀念与感恩。“张教授救了我的两位亲人,他的仁心仁术感动着我们全家,得知他的遗愿后,我希望也能为他做点事情。”

时光匆匆,张教授用努力把伤心的过往,写在遗忘的瞬间。用努力写下了德医双馨的新篇章。生命于张教授并不是繁花似锦,但是,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辉煌之歌。我没有见过张教授和顾教授本人,却被他们比翼双飞的爱情故事所感动。

张应天教授心系病人,医术高超,淡泊名利,甘做人梯。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技,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创造了不少医学奇迹,深受患者的爱戴和同行的尊重。最让我感动的是张教授的医生原则,那就是“病人的利益至高无上,医生的责任重于泰山,病人的事无小事。”

在生命里,不管有多少伤痛和遗憾,放下,就会轻松。珍惜今天,感恩拥有,善待世界,微笑向暖,张应天和顾美皎教授夫妻,虽然有过人生最坎坷的经历,却给了我们校友最佳的人生答案。我们重拾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些过往依然馨香悠远。人生,就是单行线,聚散沉浮,千姿百态。时光,已经带走了那些风雨兼程的岁月,却留下了满怀期望的明天。大医精诚,大公无私,一心为医,张应天教授风范永存,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间。

(部分资料和照片来自于网络和蝌蚪士公众号,感谢连铸、晓波、实、元芳等校友提供资料)

 

 

 

 

本文由【亚特兰大生活网】独家约稿、原创。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部分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