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重磅|新冠肺炎可通過氣溶膠遠距離傳播?加拿大專家稱無需恐慌

氣溶膠並不神秘

廣告圖片推廣 精彩內容繼續

北京時間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正式確認。

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

1、直接傳播:患者或感染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

2、氣溶膠傳播: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3、接觸傳播: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污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導致感染。

重磅|新冠肺炎可通過氣溶膠遠距離傳播?加拿大專家稱無需恐慌

其中的氣溶膠傳播是三種傳播途徑中隱蔽性較強也容易被忽略的一種。

事實上,直到北京時間2月5日,衛生防疫專家才第一次提到新冠病毒肺炎有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

這也使得這個絕大多數人今生從未聽過的專業名詞瞬間成為新晉網紅。

上海市衛生局在2月8日晚明確提醒所有人:加強家庭內部的疫情防控非常重要!

消息發布後,深夜的朋友圈瞬間炸響!元宵節的燈光並沒有讓大家感到一絲安慰。

有人說,氣溶膠傳播就是病毒可以隨空氣傳播,避無可避!

也有人說,走在沒有人的大街上都有可能感染病毒!

還有人說,不戴N95口罩就不能防範氣溶膠傳播!

甚至有人扒出2003年非典時香港淘大花園的案例說,病毒可以從下水道悄悄出現,防不勝防。

諸如此類的恐慌言論五花八門,但都忽略一個常識,那就是「氣溶膠」在不叫「氣溶膠」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病毒在不叫病毒之前也在地球存活幾十億年了。如果病毒搭上氣溶膠就能無死角感染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那這個地球早就安靜了。

所以氣溶膠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病毒傳播渠道的一種,而且是嚴格受到環境限制的一種。所以並不值得公眾為之恐慌。

廣義上講,氣溶膠(Aerosol)是固態或液態微粒懸浮在氣體介質中的分散體系。氣溶膠的粒子直徑在 0.0001~100μm 之間。其液態粒子稱為霧,小於 1μm的粒子稱塵。

大家看到這就會恍然大悟,這東西不是天天存在嗎,其實氣溶膠無時無刻都存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中,你可以把地球視為一個巨大的氣溶膠世界。

狹義上可以致病的氣溶膠主要是指飄塵,飄塵粒徑小於10微米,容易隨風起舞被人體所吸入和吸收,所以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IPM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er)。

沒錯,大名鼎鼎的霧霾主要成分PM2.5也是氣溶膠的一種,當然PM10-PM2.5都被視為可以傳播疾病的「飄塵」氣溶膠。

而顆粒直徑大於10微米的被視為降塵,降塵在特定環境下也有傳播能力,比如鞋底上踩的泥,如果被病毒感染帶到家中,干化之後受到擾動也是會在一定範圍內傳播病毒的。

既然氣溶膠的背景強大,覆蓋面廣,難免引起公眾對防控難度的擔憂,而加拿大BC省資深ICU醫護人士根據加拿大疾控中心的指引第一時間對北北做出了非常詳細的說明:氣溶膠傳播並不可怕!真正需要加強防護的是一線醫護人員,普通人無需恐慌。

該人士在給北北的留言中寫道:

「我們需要明白哪些醫療操作會產生氣溶膠,包括:氣管插管和拔管,支氣管鏡檢查,誘痰,心肺復甦,氣道開放式吸痰,屍檢,霧化治療,收集鼻咽拭子,高流量吸氧,經面罩正壓通氣,高頻震蕩通氣,以及鑽牙、洗牙等口腔科操作。」

「按照BC省疾控中心提到的指引(Aerosol Generated Procedure)。只有醫務人員才需要面對這樣的高危醫療操作場合,比如ICU等。所以N95是進行這些高危醫療操作必須佩戴的防疫保護設備之一。」

該人士指出,「很多新概念公眾來說可能都是新名詞例如氣溶膠和幾天前的通過糞便傳染等途徑,  我們這裡的醫務人員來說都是融入血液裡面的防疫基本常識。」

該人士認為,「國內報道這個是因為這是新型病毒,所有傳染途徑是否按照現有醫學理論傳播途徑等知識都要再次核實,這是嚴謹的表現,感恩國內同行們分享信息,全球抗疫最重要一點就是信息戰。」

聽完該人士的解釋,北北被嚇散的三魂七魄才算慢慢歸位。

畢竟,普通人很容易把氣溶膠傳播錯誤理解為空氣傳播,那意味著人類無處躲藏,只能藏在N95口罩下惴惴不安的生活,等待病毒的召喚。

但實際情況顯然沒有那麼糟糕,氣溶膠傳播只不過是需要所有人引起重視的傳播手段之一,並不比直接傳播和接觸傳播難以預防。

不過,無論是加拿大BC省資深ICU醫護人士還是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都沒有提到兩個關鍵問題:

1、氣溶膠傳播的有效距離。

2、氣溶膠攜帶病毒達到什麼濃度才會致病。

如果融匯成一個問題就是:漂浮在空氣中的病毒氣溶膠造成傳播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對此問題國內專家也有回應。

四川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李後強表示,大於10微米甚至50微米以上的氣溶膠顆粒一般醫用口罩就可以阻攔。小於10微米的的氣溶膠顆粒主要分布在高空,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最重要的是,氣溶膠質點比表面能很大,又有電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壞,存活度不高。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氣溶膠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氣溶膠學會秘書長曹軍驥表示,氣溶膠是人日常說話、大笑、唱歌等過程中排出的液滴,呼吸、咳嗽、打噴嚏和大小均會產生液滴。其粒徑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體後很快(1秒甚至幾十毫秒內)蒸發,形成飛沫核(粒徑幾微米),且飛沫核長期懸浮在空氣中並隨空氣遷移,其傳播距離可達數百米甚至更遠,增加了無接觸傳播的風險。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闞海東稱,氣溶膠大多數情況下是近距離傳播,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氣溶膠都是有傳播源頭的,而一旦距離遠了,氣溶膠濃度是呈現指數級下降,通過敏感的監測可以測出,但是否能夠達到感染的病毒載量,目前的案例非常少。

重磅|新冠肺炎可通過氣溶膠遠距離傳播?加拿大專家稱無需恐慌

根據南方科技大學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鄧巍巍解釋的最為詳細:

1、走在樓道里甚至路上,明明周圍幾十米之內都沒有人,但仍然可以聞到煙味。我們聞到的就是煙草燃燒後形成的幾百納米左右的顆粒。

2、越小的顆粒,空氣的粘性作用就越明顯。微米級的顆粒在空氣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里,幾乎不下沉。

3、定量來說,靜止空氣中同一高度的小顆粒停留時間跟其表面積成反比。對於1微米的顆粒,在靜止空氣中沉降時間為1小時以上。

4、而環境中總有風吹草動,於是這些顆粒幾乎永遠不會沉降,始終停留在空氣中。這也是為什麼抽煙的人可能早已經消失不見,但餘味還久久不散。

5、這種在氣體中穩定分散懸浮的液態或固體小顆粒叫做氣溶膠。之所以翻譯為 「膠」,就是取顆粒與媒介之間黏黏糊糊、難分難捨之意。

目前,國內醫生給出的防控氣溶膠建議是:

1、外出後進家門之前給鞋底鞋面消毒。

2、用濕毛巾或者其他物品堵住下水道地漏。

3、盡量不要停留在封閉的公共場合。

其實加拿大BC省資深ICU醫護人士解釋的已經很清楚了,氣溶膠必須在特定空間內,攜帶大量病毒集中漂浮才能導致較高的傳播幾率,在室外環境中,儘管可能有攜帶病毒的氣溶膠被人吸入,但基本不足以致病。

所以開窗通風、出門遛彎這些做法並不會被氣溶膠中的病毒傳染。如果以香港淘大花園的案例為戒,就要做好下水管道的封閉,防止有感染者通過糞便行程氣溶膠感染同一棟樓的居民。

早在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就發現在某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2019-nCoV核酸(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很有可能提示糞便中有活病毒存在。

隨後鍾南山院士提醒大家小心「糞口傳播」。

所謂糞口傳播,當然不是說人會吃大便,主要的途徑就是糞便中的病毒形成氣溶膠傳播。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被廣泛提及的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E座發生321人感染SARS病毒,致死42人。

但就時至今日,淘大花園的案例也只是推測,沒有直接證據。科學家的猜測是:感染病毒的排泄物在上百米高的污水管道中下落,與氣流的相互作用也形成一個霧化過程。這些霧滴通過8樓的管道裂縫和幾家住戶沒有被水封好的U型管逃逸,最終蒸發成為氣溶膠形式的感染源。

所以,北北相信最好的防控就是信息透明,國內國外的醫生和科學家聯手,通過信息交換保證最新最快的防控常識第一時間普及給公眾,而公眾要做到的就是不信謠不傳謠,對來歷不明沒有明確出處的信息要學會打一個問號。

正如上海張文宏主任所說,抗擊疫情的方向有三種:

1、最好的結局:2~4周內所有病人治療結束,2~3個月內全國疫情得到控制。

2、膠著狀態:病例數在可控範圍內增長,抗疫過程會十分長,可能長達半年至一年之久。

3、最差的結局:控制失敗,病毒席捲全球。

只有團結一致,才能達成最好的結局。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北美報告,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海外新聞小編

關注亞特蘭大華人生活網,即時收取美國亞特蘭大市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亞城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