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Nancy生活馆 | 一凡小屋,丰满了我的人生 (上)

编者按:亚特兰大生活网全新推出 “Nancy生活馆”专栏,特别邀请到来自咱亚城,对生活有独特视角的Nancy来跟咱聊一聊,她热爱的美食、旅游、职场等有趣的故事。

作者前言

移民美国,一个没有预想过的现实,那就是找不到吃不到国内中餐的味儿。八九年移民来美时的一大惊奇,就是这里的中餐怎么是我这个吃遍了半个中国的人都没见过的?之后的这些年,又由于好奇心的忙碌,驱使了自己的重心基本上都放到体味西餐里那些从小没见过没品过的东西上了。时间一晃就快三十年了,那压抑在心底深处的对童年时美味的怀念却始终没有淡下来过。

意外中步入一凡小屋 —— 结识了烹饪学校的创始人王凡

第一次去一凡小屋上烹饪课,还是在2016年的十一月。那时还真不知道亚城北部的 Johns Creek 几乎是另一个天地。说来惭愧,来亚城工作几年, 曾听一位本地家里两代开车行的人说过亚城北部亚裔居民多的区平均水准都很高。他们在Johns Creek和Duluth那边的生意有百分之四十都是来自亚裔。高档车在北部的销量也很高。 也有听前同事说过Johns Creek的公立高中毕业生入青藤学校的人数高于城里昂贵的私立高中。

那年夏天我在亚城工作的公司改组,我管理的部门取消,我也自然的离开了公司。同事们大概都知道我的潜意识激情是做饭吧,全团队的祝福是让我去成为一位出色的创意厨师。一个相框把我的照片和一位著名瑞典童话厨师型成了一体; 一张烹饪课的礼劵。对我来说,这两样都是非常暖心的礼物。这也督促了我开始认真的查询周围所有的烹饪学校。

 

 

当我提起想上烹饪课时,好友雪梅马上介绍了一凡烹饪艺术学校。似乎是命中注定我那个月就是要去一凡的。 雪梅约了我去周日的烹饪课,同时一位好友也发了请帖准备在接下的周末在一凡为儿子办百日宴。

 

初次上王老师的课,感觉非常的受益,也非常的舒服自在。王老师有一种江南闺秀的文雅。似乎不仅是有知识分子韵味,同时也是一位有深度艺术修养的人。

 

讲起每样菜的做法时,慢声细语的, 到了关键的要点技巧时可以看出她那熟练的双手有非常扎实的训练。那天的课程印象最深的是龙虾炒年糕。后来还学了白汤狮子头。都是地道纯正的江南口味。来美近三十年,还没有吃到过这两样。她教的狮子头是她独自的改良方法。用骨头浓汤代替平时常见的浓汁红烧。

 

 

王老师讲解了那龙虾和年糕要适度时间去达到理想的口感;狮子头拌肉的手法会决定味道和口感。 虽然我多年极少在家做传统中餐,但还是看得出王老师的烹调技巧是很不简单的。她对食材的理解很深。这课一下就吸引了我。看她在把菜装盘时,习惯性的把盘子的周边都擦干净。我心里说,这回可真的碰到了跟我家里做饭一类的人了。

王老师喜欢新鲜的蚕豆 -后来我们为此还专门去意大利访问了这蚕豆的盛产地

王老师对浓汤和拌肉馅儿有格外的说法和讲究

 

王凡老师在国内是中文系出身的。 她在美国做了多年的中文老师还曾担任亚城中文学校的校长。 谈起她开了这个小屋的经历,她非常自然的流露出发自肺腑的情感,让我很感动也很有共鸣。她希望把从小在母亲那里学到的每一样菜,还有自己多年总结的烹调技巧传授给这里的朋友们及周边更多的人。 她不仅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吃到可口的家乡味道,也希望可以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烹调技巧介绍给华人圈之外的人。这一点我太能理解了!哪个移民美国的人没有经历过吃不到可口的中餐的烦恼?再者,没人提示,这自己做饭的恐惧还真的难以克服。别说不太会做饭的人了,连我这个爱做,会做的人有好多菜都不敢去动手。

 

王老师的烹饪课

 

王老师好多年在家里就开过烹饪课,后来终于由于学生的增加,自己也想扩大就开始在外面租了场地。为了维持烹饪课,她也开始了订餐和Catering服务。租的场地很快就不能满足需求了。一年之后,一凡烹饪艺术学校和Catering 在2016年 春天正式的搬到了现在的地址。

仅仅半年, 我去的时候她已在华人社区里有很高的声誉了。

 

我先生老史第一次来一凡小屋是参加朋友儿子的百日宴。他很为这里的设计布局大为赞赏。我是知道老史以他的对经营的分析阅历和艺术设计见识,一般是不会随便地去迎合别人。但他很感叹地说,步入一凡小屋,和任何人印象想象中的中国餐饮店不同。 这里不是餐厅,也不是外卖店。这里完全是一个升华了的美食雅屋,是一个以美食为主的沙龙社交会所!

百日宴布置的还真有现代和传统的结合味儿

 

客人到达之前桌上的餐具摆设

博文小朋友可爱的百日蛋糕

百日宴丰富的菜肴

 

上完了王老师的第一堂课, 我忍不住的留下来继续和她一起聊天。我们谈起了喜欢的传统并有些难度的经典菜和点心。说起稻香村的酥皮点心,王老师马上拿出和好的油面,让我看怎么做酥皮点心。 我也迫不及待的想学。好多年,我每年去亚洲都会带回来两盒北京的稻香村的酥皮点心,是我们家的特爱。我们一做一聊就是一个下午。晚上带了一些成果给老史,他那开心。能吃到本地做的这么好的酥皮点心绝对是他没想到的。

婚礼的晚会

不同馅儿的酥皮点心

 

为了多去一凡学习,我不断的找机会去做帮手。在后来的交往中,我发现王老师的确是我最初感觉的那样。她真的很有艺术修养,画一手好的铅笔画和油画。

 

 

她是那类善于为别人着想的人。也许是她本身的性格或是家里几代的教养,她很宽容也有一种自然的谦让与慷慨。她教课时总是考虑到同学们的方便。一套课八堂,同学们可以选上周三或者周日的课,王老师都是看同学时间的方便。去上课,总是件很开心的事儿。

 

和安妮一起学习 - 开心的练习

周日上午的烹饪课

 

从她那里学的狮子头, 不出两三周就上了我家的请客菜单。

 

虽然我一贯很爱烹调。从味觉嗅觉视觉上来说非常敏感,难说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的。不过有几样传统的菜虽然爱吃但我还是始终躲避,不敢尝试 。担心怕程序多,会做不到位,会白浪费时间。做为一个平时在高竞争环境里工作,每月服装行头不能重复,每季节还要出国际长差的人, 真正在家可以静心做饭的日子, 每月最多也就一两次。 对我来说,可以在家尽心尽意守一下厨房的时间真是很珍贵的。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怀念小时候的记忆。而时间的迁移之快,眼皮一眨,这么多年就过去了。虽然不是每天都会想,然而那童年的味道和多年吃不到的压抑总是在心的深处。当吃到的时候那兴奋也是难以克制的。孩时一个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过年以及那个时候所有的好吃的。

 

与舅舅舅妈一起分享过中国年夜饭的美好时光

其实我想人寻味道不单是为了吃的东西本身,而是在寻找随着那味道里面的那些温馨记忆。现在我难得真的有了时间,又有人指点,很快,我开始挑战了多年从来不敢想去做的菜。

细节请看下部分。

 

 

作者介绍:

Nancy, 本名金维琦。移民美国后,在纽约州立大学时装学院就读时装面料和市场开发专业,毕业后三周就被一家香港最大的服装公司聘用。后来的二十二年里一直在美国时装界著名的公司和品牌里担任要职,期间还被中美洲一家最大的服装厂聘为他们的第一位女副总裁。2012年来到亚特兰大从事一个百年童装品牌的产品开发和生产,一直工作到四年后该公司改组。

从新移民到走入社会主流,注重的不在于金钱收入,豪宅,名车,或是体验名吃名牌。而在于自己真正的学习和了解社会观念及文化,同时开发自己的潜力,了解社会,分享知识,帮助同人一起前行。

始终相信美好的东西分享了才更有价值。两年多的职场空档自由生活,从在一凡小屋学习烹调,到教授中西烹调课,到带领团队一起去意大利旅游和学习,使我更加体会到与人分享知识和经验的乐趣与意义。感谢朋友们喜欢我的微信,并督促我开始努力通过文字来更好的向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本文由【亚特兰大生活网】独家约稿、原创。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部分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金家小姑奶奶

小姑奶奶,北京的堂兄就这样叫我。虽然他已逝去多年, 但这称呼唤起我对童年,对父亲的哥哥们,嫂子们,我的远方的堂哥堂姐们的思念。父亲是他那辈里最小的一位。和哥哥们很亲。 按当时的文化,他是绝对晚婚了。有我的时候,堂哥堂姐们早已都十多二十多岁了。虽然家里传统规矩很严,然而对我这个最后出现的姑奶奶,似乎一切都是新时代的,包括家里的规矩。非常庆幸因为最小而得到的少限制的自由。也许是从小的自由放枞,带给了我无边的追梦的想象力......金,父亲的本姓,也在文革期间被迫放弃。金家小姑奶奶,是真实的,原版的,那个在新街口的胡同里最爱吃有嚼头的北京蛋卷的小影子。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