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Nancy生活馆 | 思念中国的西北美食 (三)去探张掖 – 河西走廊的明珠

张掖

在所有的中国人里,不论是海外的还是国内的,有多少人可以说出张掖在哪儿的?我曾自以为酷爱地理, 成绩也都是满分的。然而张掖这个地名,只有在我开始认真筹划去敦煌的时候出现在我的眼前, 而且一下子就变成了我探寻信息的焦点。

记不起搜网哪里看到了一句话,张掖的面食和小吃非常好,有名!

这一句话,对我这样的吃货来说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了。这句话的诱惑远远超过了对丹霞,扁都口,白马寺等等必去的游点的兴致, 一方面那些都是必走之地吧。国内很多景点现在有固定的路线, 那些设计的游走基本上都是一个方向单行的,怎么走都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可是本地文化和美食就不一样了,走不到对的地方,整个就看不到真相,更不要说是品尝真正的最佳美味了。

虽然我出门旅行的时间不少,但对在路上的每一天我都是格外珍惜的,因为那一天是用很长时间的计划换来的,好不容易省出时间来爬山涉水的去看一个地方,结果走差了路错过了唯一的最佳享受机会该有多懊恼啊!

也就是因为这一句话,2018年我改变了原计划宁夏五六天之后,再花五天的时间去敦煌的想法。我想既然张掖的美食代表这一地区,那么一定要停留两晚才能细一点的去了解,也就是说敦煌甘肃一行至少要有7-8天的时间。想清楚了之后,我们决定2018年专攻宁夏,其实这正好成全了我们有了一个特别圆满的宁夏行。

需要的时间大致定好了,下一步就是要找到出色的美食场地。也够难为我的导游,一年里,我问来问去全是从西宁到敦煌这九百多公里的路上什么是最特殊最值得吃的。 我们的年龄吃力还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精挑细选。

出去旅游最难忍受的就是被带到人们觉得游人会喜欢的摆起来做样子的地方,我只想去当地人喜欢去的有根基的地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可以有一个灵活的路程,我开始策划私人订制专请导游的计划。希望找到一位可以理解我的目的和要求的导游。通过朋友介绍联系上了一位中英双语的青海本地导游Andy牟。他跟着我的微信一年,所以对我的嗜好也基本有一些理解。

其实我们找导游就像导游找客户一样的不易。每一位游人有不同的喜好,风格,导游本人也有天生的爱好,除非两方面都可以一致。有时候导游好心为客人省钱找一个过的去的住处,但是客人喜欢奢华舒适的,没有见过面的导游怎么能准确猜测客人的心理呢? 我在意大利同行了几年的导游,就是一位专攻乡间小镇,传统村落小作坊的专家。 对进大城市交通堵塞,停车艰难等等会让他特别头疼。知道了他的特点,我在计划大城市停留的时候就都不会去硬拉他,大家彼此都不勉强。

找吃对我来说是太大的目标了,我的找吃要求也不容易满足。不仅是嘴尖,眼睛还尖,一走进去就看得出地道的程度。我告诉Andy,我们浪费不起一顿的空间,所以一定要找到本地最经典的,最好吃的!我想一般的导游反复听到这些要求肯定都会头疼啊!

意外的惊喜

在2019年春天美中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一年一度的募捐活动准备过程中,为了多募捐一些款我在三月就提前做了一次募捐烹调课。在年会的时候,我又负责召集了一桌年轻人,为了减少在会期间的忙乱,我希望把两份款提早转给基金会。 为此,我跟在基金会的财务部做义工的吴彩霞联系上了微信。

没想到的是,两个多月后,彩霞在我的朋友圈里看到了我分享美丽甘肃的报道,她马上在我微信里自豪的说她是甘肃张掖长大的,刚刚才从老家探亲回来不久。

这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的事儿?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巧合,在我痴迷了张掖一年之后,竟然会在亚城身边碰到了一位地道的张掖人!

虽然我们只有因为义务捐款的一面之交,彩霞还是非常认真的约了我来面谈我张掖的愿望和想法。

彩霞问了问我寻美食的要求。她是早已知道我对美食的热衷。她非常自信的告诉我她家里的亲戚一定会带我去最有代表性的地方。短短的会面之后,我们还一本正经的建立一个南希敦煌丝绸之路计划微信群,有彩霞,彩霞在张掖的亲戚,我在北京的闺蜜, 这样保证我们不会路上失联。

从西宁向张掖出发

8/18/19,我们告别了西宁同学好友,导游Andy和司机李师傅从西宁的索菲特酒店门前接上了我们,一行四人便从青海出发开往了去甘肃张掖的路途。这段大约有360公里。在美国习惯了开车一天9-10小时长途的我们, 对六个多小时的路途感觉一点儿压力都没有

青海真是青山绿水,加上我们在青海几天里受到热情款待,新旧友情,真的舍不得离开呢!

人人都说祁连山南部的风景非常美,但是拿着美国护照,南部有些地方我们是不允许过的。祁连山北部的景色,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的壮观和美丽了。

达坂山隧道

达坂,蒙语里山口的意思。从青海西宁出发,并不感觉这里的高度,但这是亚洲第一海拔高度的隧道,入口处是3792米的高度,也是世界第二高海拔公路隧道。这一隧道的建成,把这几千年的丝绸古道加上了现代技术和科学工艺的保护。内部有防漏,保温,防冷热膨胀变形不受天气影响的各类一般人想不到的设施。

达坂山观景台,这里大概是我们一路看到的最游人化的景点了。这里有很多卖各式本地土特产的小摊。这种时候,有导游的优势就表现出来了。我个人一般从来不在热门旅游点买任何东西,尤其是食品。

再看一眼美丽的青海达坂山脉- 跟我们的导游Andy

令人沉醉的景色。我们很幸运,看到喜欢的地方就下车,所以也是心很静!

这里还是有传统的蒙藏共同生活的地区。我们也是难得的巧,幸运的赶上本地牧民的赛马活动。要说骏马,那在这里真的可以看到。还看到牧民们用一个小炉子就解决大锅大锅的集体做饭问题!

牧民用这小煤炉子烧大锅大锅的集体饭,让我觉得特别亲切。

这里特有的骏马,高大的身材,飘长的马鬃,雄健而不高傲的风姿!

含情脉脉的小马 – 我可不是自作多情!

这小马一直跟我玩了很久。他那眼神真让我舍不得离开

赛马多大的乐趣!

赛马会毕竟也是本地的一件大事。门口的小摊位也都摆满了本地特色。

路边有卖牦牛肉干的, 干蘑菇的。当时我还不知道那里其实就是我们此行最后可以买牦牛肉干的一站了。牦牛只有在海拔高3200米以上的地区才能生存,到了平原,就不再有牦牛了。很遗憾牦牛肉干没有带回美国。实在是太美味了。

本地的生蜂蜜,还有好多的蜂围着蜂蜜瓶飞。我从来都是喜欢品尝各地的天然蜂蜜的,从意大利,法国,纽约都有背回家过。蜂蜜的质量决定于花。这天高气爽的高原,想起那大片大片的花海就感觉的要沉醉。很庆幸那天买了蜂蜜,之后的路上还真就没有看到过。

卖蜂蜜的大妈追上了快要上车的我,一定要送给我一袋小零食。现在看照片,发现他们那时就懂得抗疫!

在离开甘肃之前,所有的好东西一统快递回上海。不得不承认,国内的快递太发达了。

路上经过山丹军马场,扁都口风景山区。我们离张掖越来越近了。

张掖,张掖,我终于来了!

一路不停的开小差,我们还在傍晚前到达了张掖。 彩霞的姑姑早已跟Andy取得了联系。我们的车直接就开到了张掖著名的小辣椒酒店。Andy说他也知道这家店的东西非常好吃的,很出名。

我们被带到了楼上的餐厅,哇,好震憾,真是西北人的气派。我们有一个超出平常大小的大包间,里面像家里客厅一样的有几套沙发。中央的大餐桌似乎是国宴的桌子一样。 这样的装饰和场面我还真的只有在杭州的西湖国宾馆,当年毛主席的宴会厅里见过。周围也是几张沙发椅。但我记的好像桌子没有这么大。圆桌上已经摆好了各式时令水果。

我们的导游,司机加上尚姑姑的朋友都欢聚在这个大包房里大家互相自我介绍认识。

第一件事儿,尚姑姑请了餐厅厨房的经理带我去参观了冷热两个厨房。介绍了一下这里的制作过程。不能说这是世界上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从路边农家的小厨房,到米其林三星的大厨房,去参观厨房是最能满足我好奇心的一件事儿。像我在时装业一样,我总是喜欢去知道背后的操作和运行。看过厨房,再看上桌的菜,更是欣赏多倍。

很敬佩这里会有这么多细心的准备好的前菜,

经理自豪的介绍这本店的拿手菜,从准备到最后摆盘,这道发菜卷仟就上桌了

很明显凉菜是这家的一个强项,厨房里上千盘的准备就绪的凉盘,很佩服他们的管理和程序。

张掖因为他久远的历史,本身就有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影子。从菜品里也可以看出这小辣椒酒店的餐厅除了有本地特色菜之外,还引进了南方的很多传统特色。

这样看似简单的肘花冻其实是需要非常精细的制作过程才能达到的效果

从他们的凉菜里,可以看出不少现代的南方菜品影响

一个神奇的时刻,生活在世界两端从未见过面,讲过话的人在这个圆桌上汇聚一堂。

尚姑姑和她先生做了非常英明的安排,同时邀请了三家他们很要好的朋友们一起进餐。一般我是非常不太喜欢大聚会的,可是那天,看着他们之间那毫无隔阂的信任和友情,让我们坐在那里也是特别的舒服自在。几家人在一起似乎都是认识了很久一般。

张掖著名的书画家王家荣跟老史虽然语言不同,但似乎天然的有感应。也许都是从事创作的缘故吧!他向我推荐了‘西北大菜’ 。在这之前,我还真不知道有这样一道张掖宴席的必备菜。晚饭后,他和尚姑姑还带我们在城里一些主要景点开车转了一圈,特别热情的想让我们对张掖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西北大菜, 猛一看上去像南方的扣肉,但是这肉下面,藏着好多宝贝。 有肉丸儿,有羊内脏,边上有炒鸡蛋,木耳和青菜。一般都是以蒸的荷叶馒头来卷肉夹菜。有些说法也称西北大菜为香饭,这纯属于硬菜;猪肉片蒸透后肥而不腻。这菜里面的丸子也表示完满吉祥。如果我们不是尚姑姑邀请了这么多人的话,我们肯定没有机会品尝到这一份美味。

在税务局工作的精干的小彭女士,似乎对餐厅的一切也很熟悉。我感觉在菜肴的挑选上她一定是很专业的。她一再为她先生的迟到而抱歉。她先生张宇飞在张掖的市政府工作。第二天有上级从中央来访,所以近些天他一直在加班。当时也许是工作要求没有跟我们细说,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上级就是习近平,头天晚上市委的人能不忙着准备吗?两天后,我们很巧的跟他一样安排去了嘉峪关和大佛寺。只不过我们正好上下午调了个个。

张宇飞一进门马上就给各位敬酒以示歉意。我对他的那份诚恳和真挚印象特别深刻,他首先去给我们的司机李师傅敬酒,跟司机说话那么尊重,那么认真,让我很敬佩他。

中国的文化和其他国家非常不同。我感觉在国内,人人平等的概念很强。工作人员和客人没有概念的区别。在我所有其他国家的行程中,还真没有司机跟我们是一起吃住过的。

张宇飞向李师傅敬酒,谢谢他一路保证我们的安全和舒适。

其实这顿美餐最大的收益人还是我,可以说一个晚上几乎把张掖的特色美食都尝了个遍。很多都是我在网上没有看到的。

 

别小看这样一道家常菜,这可是甘肃的特色。

这也是甘州地区的一个特色小吃

搓鱼儿面和意大利的特菲面

搓鱼儿是张掖的一大特色主食。

奇妙的是在世界的另一面,意大利北面的一个地区利古里亚的特菲面,有着一摸一样的搓法。利古里亚地区盛产罗勒,特菲面拌鲜手工罗勒酱就成了那里的特色

看看这面的形状和大小?

第二天我们按照行程去了张掖必看的丹霞。这丹霞山,据说也跟地球另一面秘鲁的丹霞很像。

我们正好赶上雨后,导游说雨后的色彩更鲜明 – 当然,手机照片总是无法跟P过的照片相比

大聚餐之后,尚姑姑觉得我们还需要去另一个张掖城里很重要的地方菜馆。尚姑姑虽然是退休人士,但是她的敏锐思维和决策果断让人觉得服从她的话是绝对没错的。

她说要带我们去的这个地方叫“遇见甘州名吃”。这餐厅让我想起越南河内有一家很成功的餐厅 (Quan An Ngon), 那里面集中了越南各地区的小吃,生意非常火爆。我以前几乎每次去河内出差都要去那里,东西原料都很新鲜。遇见甘州名吃也是一样,每个台面都集中着一样特色上。

各式新鲜的凉拌菜特别吸引人

不像多数的西北地区,这里猪肉的菜肴也很丰富。炖猪蹄,羊肉串同时上。

炒炮,这种当地面食,每一根面都非常有劲道。这种面的形状,跟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手工搓面很相似。除了上面提到的张掖的搓鱼儿和利古里亚地区的搓面非常相似以外, 我在意大利东南部,西南部,西西里学习不同的本地面食做法时,每次都发现虽然形状上有这样那样的调整,有花型或者是软硬的不同,但手法基本上都跟北京的猫耳朵做法很接近。意大利南部的面也煮的比较硬,很多人不习惯。

张掖的地理位置,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去新疆的必经之路。到了张掖,我才意识到,虽然一个是在内陆,一个是海岛, 但张掖和西西里的相似点特别多,都是因为地理位置,所以传统上有经历过各种文化的进入和影响,如今沉淀下来的,就是多彩的文化和无国界的丰富的美食。这里还有一个特色是西北多数地方受穆斯林文化影响偏重,羊肉为主,但是张掖,汉民的食品也很多。各类猪肉美食这么出色,这也证明张掖是受过了很强的内地影响的。

 

 

意大利本土南部学习制作意大利面

西西里几次学习意大利面。这些面,都和张掖的面有极其的相似之处。

跟着尚姑姑两天,太受她的高能量的感染,张掖必吃的美食基本上是一网打尽!感谢尚姑姑的执意要求,我们才没有错过张掖的大佛寺。 本来我都不想去参观了呢,去了之后才不得不承认的确是张掖必看的地方。

尚姑姑专门为我们联系了讲解员

sh

令人感叹的尼姑的故事

在大佛寺藏金阁门口跟尚姑姑告别

和彩霞的缘份

我跟彩霞从一起做义工的偶然相识,意外的会引出如此奇特的机缘。对彩霞了解的多了,才看出她绝不是那个表面上慢声细语的柔弱女子。在20年三月疫情四起的时候,彩霞连天连夜的跟国内联系购买医用防护口罩。当时因为政府的限制,医用防护品都不能随便进入。那么艰难的情况下好不容易运到的口罩,在她得知各家医院医务人员急缺防护用品的时候,彩霞果断的把她从国内千方百计运出了的几万只医用KN95防护口罩,全按成本价让给了基金会,企业家协会,中文学校为各家医院去做相应的捐赠。(当时捐赠也有很多的限制和要求)

将近一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那时都觉得那么异常。但那时联系口罩,邮寄口罩,捐赠口罩,防护镜,制作口罩,有多少人有多么的忙碌和投入,每个人都在为帮助前线的医护人员努力。 彩霞自己后来由于邮寄包裹丢失,以及货物晚到等等意想不到的因素,她为此经济上还受了不少损失。 可是她却说,看到那些当时根本买不到口罩的人拿到了口罩,老人们可以出门去放心的买菜了,自己心里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我记得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看她带着儿子在停车场为人们发送口罩的情景,我真觉得她就是一名顽强的战场上的勇士,一位无私奉献的高尚而坚强的西北姑娘。

彩霞搓出的三彩搓鱼儿,我做的西北臊子炒

感谢A.M. Bakery 帮助我做出了这个表达心声的蛋糕

中秋之际,我们共同思念张掖的那些优秀豪爽的人们。

现在,张掖对我来说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名。她是一个开阔美丽独特富饶的地方,她是一个美好的记忆,是有机缘的友谊,善良,豪爽和热情的朋友,还有那不能忘怀的无可比拟的特色美食。短短的体验真正的证实了那句话,张掖的美食很多,小吃很有传统!

本文由【亚特兰大生活网】独家约稿、原创。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部分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金家小姑奶奶

小姑奶奶,北京的堂兄就这样叫我。虽然他已逝去多年, 但这称呼唤起我对童年,对父亲的哥哥们,嫂子们,我的远方的堂哥堂姐们的思念。父亲是他那辈里最小的一位。和哥哥们很亲。 按当时的文化,他是绝对晚婚了。有我的时候,堂哥堂姐们早已都十多二十多岁了。虽然家里传统规矩很严,然而对我这个最后出现的姑奶奶,似乎一切都是新时代的,包括家里的规矩。非常庆幸因为最小而得到的少限制的自由。也许是从小的自由放枞,带给了我无边的追梦的想象力......金,父亲的本姓,也在文革期间被迫放弃。金家小姑奶奶,是真实的,原版的,那个在新街口的胡同里最爱吃有嚼头的北京蛋卷的小影子。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